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基因定位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疫霉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目前对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国的大豆生产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大豆疫霉遗传变异丰富,新的生理小种不断涌现,不同地区间具有不同的优势小种。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选育抗病品种,而抗源筛选和发掘新的抗病基因是抗病品种选育的基础和关键。大豆与大豆疫霉间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所以用基因推导的方法对大豆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进行初步鉴定、配置杂交组合和遗传分析,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和材料支撑。本研究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了196份大豆微核心种质,并进行了抗病基因的推导;根据前人抗性鉴定的结果配置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和抗病基因的初定位;根据抗源筛选的结果,研究在具有抗感差异的品种中多个时间点的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探究这些关键基因是否参与了大豆与大豆疫霉菌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完全抗性的抗源筛选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196份大豆种质资源对6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7071、JS08-12、HeN08-35、HLJ08-17、Pmg、Pm14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96份大豆品种(系)共产生29种反应型,有3种反应型与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一致,其余的反应型为新类型。基因推导的结果显示,可能含有Rps6的反应类型的品种有7个,占3.6%;可能含有Rps2的反应类型的品种有3个,占1.5%;可能含有Rps4、Rps5、Rps7的反应类型的品种有4个,占2.0%。结果表明,华中地区所含的抗病类型最丰富,其次为西南和华东地区,尤以湖北和四川两省的抗性种质较多。2.完全抗性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作图根据大方六月早对10个菌株的反应型,基因推导结果显示该品种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利用大豆疫霉菌株AH对大方六月早×矮脚早的F2: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方六月早对AH的完全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的,该基因暂定名为RpsAH。用SSR和BSA的方法,将抗性基因RpsAH定位在N连锁群上。3.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探讨在抗源筛选过程中具有抗感差异的品种邳县四粒糙和绿草豆中的活性氧清除基因、PR基因、转录因子、信号转导相关基因、次生代谢物质基因等在接种大豆疫霉后7个时间点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它们在接种后或接种前、抗病感病两品种中的表达量是有差异的,说明它们参与了大豆与大豆疫霉菌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过程。
其他文献
干旱胁迫是全球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中国是受干旱严重影响的农业大国,干旱胁迫正严重制约着农作物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选育耐早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耐/抗旱能力是作物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而挖掘耐早种质、明确作物耐旱机理是培育耐旱新品种和制订抗旱栽培措施的基础。大麦(Hordeum vulgare)适应性强用途广,是全球各地普遍栽培的第四大谷类作物。然而,现代育种方法使得栽培大麦的多样性和
百萨偃麦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 Love,2n=2x=14, JJ or EbEb)携有多种抗病和抗逆基因,是小麦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为转移、定位和利用这些基因,南京农业大学已经选育了多个二体附加(代换)系,但尚未选育出涉及完整1J染色体的二体附加或代换系。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涉及1J和6J染色体多重添加系的自交后代进行分子标记、贮藏蛋白分析和细胞学鉴定,选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