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和生存质量现状,分析职业紧张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职业紧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制定职业紧张防治措施、降低教师职业紧张水平、提高教师生存质量,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确定个体紧张反应在职业任务对生存质量作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建立职业任务对生存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为职业紧张与生存质量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和平区中小学教师共2739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和生存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应用职业紧张修订量表(OSI-R)和生存质量简明量表(SF-36)进行职业紧张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问卷还包括研究对象的职业背景信息和人口统计学指标。应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值进行效度评价,采用Cronbach’sα系数进行信度评价。采用SPSS和Lisrel结构方程模型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特征教师职业紧张和生存质量状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影响教师职业紧张和生存质量的调节变量以及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中介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师职业紧张反应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对职业紧张和生存质量各量表进行Cronbach’sα信度检验、Bartlette球形检验和KMO值效度检验,结果显示,最小信度值0.708,最小KMO效度值0.679,Bartlette球形检验P值均小于0.001,表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高中教师职业任务和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较高,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变量得分较低。男性教师在任务界限、责任和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变量上得分较高,社会支持和自我保健变量得分较低;女性教师以任务不适、心理紧张反应变量得分较高,休闲娱乐、理性处事、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和活力等变量得分较低。30岁以下年龄组教师在任务模糊、任务界限、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等变量上得分较高,在自我保健和理性处事等变量上得分较低;31-40岁年龄组教师在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界限、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和躯体紧张反应等变量上得分较高,在休闲娱乐、自我保健、理性处事、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变量上得分较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紧张反应得分最高,业务紧张反应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性别、生活事件和慢性病以及应对资源维度变量为心理紧张反应的调节变量,心理紧张反应的影响因素按标准化估计值大小依次为任务界限、任务不适、理性处事、慢性病、工作环境、休闲娱乐、性别、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个体紧张反应是职业任务对生存质量影响的中介变量,自我保健、性别和慢性病等变量在职业任务对生理健康的作用中以及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休闲娱乐和社会支持在职业任务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中表现为不完全中介作用。慢性病、自我保健和任务界限等变量对生理健康作用效应较大,社会支持、慢性病、任务不适和自我保健对心理健康作用效应较大。结论心理紧张反应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职业紧张预防重点应以控制心理紧张反应为主。个体紧张反应是职业任务对生存质量影响的中介变量,在制定改善中小学教师生存质量措施时,应充分考虑个体紧张反应的存在。降低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对提高教师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