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后见之明偏差的研究领域,对于后见之明偏差的产生原因仍旧有很多争议。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使用假想设计来测量,比使用回忆设计呈现更大的后见之明偏差,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变量也会影响后见之明偏差。前人的研究中已经证实混合利手被试(不始终保持单一利手)比强利手被试(始终保持单一利手)表现出更大的锚定效应,同时混合利手被试也拥有更好的情景记忆能力,而锚定效应和情景记忆能力都与后见之明偏差有关,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实验范式下,利手强度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方法:(1)样本来自内蒙古交通职业学院的学生,以自我报告为依据选取在日常生活中只使用单侧手(强利手)的被试80人,同时使用双侧手(混合利手)的被试120人。(2)并通过“中国人的利手分类标准”进行筛选。最后筛选出强利手被试66人和混合利手被试94人。(3)实验一:通过在两种范式下对常识判断题的信心任务进行测量,考察利手强度、不同实验范式与后见之明偏差的关系。(4)实验二:通过对年鉴式问题的测量,采用2(利手强度)×2(加工深度)×2(反馈时间),测量相对后见之明偏差,进一步探讨利手强度对后见之明偏差的影响。 结果:(1)实验一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假想设计中,混合利手被试的后见之明偏差大于强利手被试,t(156)=4.546,p<0.001;在回忆设计中强利手被试的后见之明偏差大于混合利手被试,t(156)=4.388,p<0.001(2)实验二使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利手强度主效应(F=195.239,p=0.001),加工深度主效应(F=456.957,p=0.001)和反馈时间主效应(F=65.456,p=0.001)显著,同时发现反馈时间和利手强度交互作用显著(F=5.281,p=0.04),反馈时间和加工深度交互作用显著(F=7.285,p=0.02)。 结论:在假想设计中,被试倾向于被给定的反馈所锚定,所以混合利手被试比强利手被试表现出更大的后见之明偏差;而在回忆设计中,情景记忆起主要作用,所以强利手被试比混合利手被试表现出更大的后见之明偏差。精细加工与延时反馈会减少后见之明偏差,这证明了不同实验设计下的后见之明偏差具有不同的内在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利手的强度去理解这种后见之明偏差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差异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