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陆士谔这样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国时期,创作颇丰而又风格迥异的小说家的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亦引起了本文作者研究的兴趣。本论题以陆士谔的小说文本为具体研究对象,大致勾勒了从1906年至1933年之间,陆士谔小说的演变轨迹、小说的创作面貌、社会内涵及其艺术旨趣。并通过对其小说发展流程的考察,总结其继承、革新的经验教训,从一个侧面寻求梳理近代小说观念与艺术演进的基本趋向和规律。全文注重小说本体研究、价值判断与审美趋向的融合与统一;宏观与阶段性把握的统一。亦注意对对象一些佚名作品的钩稽。本论题对于促进近代小说的研究将是一项富有探索意义的尝试。全文分为绪论和另外六章。“绪论”部分简要交代论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对于这一论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同时阐明了对对象的把握与界定。第一章“小说创作论”,分别联系陆士谔的若干代表作,对他的章回、笔记、纪实小说进行了考证和述评。第二章“小说观念论”,讨论了陆士谔的创作思想及其主张,如其小说呼应社会,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其小说主旨意在惩劝:振颓风、挽末俗,并探讨了陆士谔的美政理想及其有关小说理论。第三章“小说价值论”,探讨了陆士谔小说与晚请民国时代的关系。近代小说的主题意识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情绪,特定的社会历史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激情,作者将清末民国社会的历史置于其小说中来表现,从中凸现了作者自己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以及艺术创新道路。第四章“小说策略论”,探讨了陆士谔小说的叙事结构与视角,分析了陆士谔小说的叙事特征:作者参与小说构建以及小说中的主人公系列;小说中的谜语、诗赋曲与题词;梦幻的意境与读解,及其历史小说之特色:“表而演之”与博采史鉴掌故。第五章“小说风格论”着重讨论了陆士谔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画廊,小说题材的广泛性与选择性;若讽若嘲、若笑若骂之语言风格以及弥漫于其小说中的青浦情结。第六章“小说钩稽论”,包括探佚与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