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内喷钙及尾部增湿活化脱硫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气具有全球流动性,污染的范围广,因此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普遍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大气SO2污染对人类的健康以及动、植物的危害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对电力行业尤其是燃煤电厂采用有效地脱硫工艺对于控制我国SO2气体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炉内喷钙脱硫技术,其脱硫效率只有30%~50%,脱硫效率和吸收剂利用率均较低。于是,如何提高该法脱硫效率和吸收剂的利用率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炉内喷钙和尾部增湿活化成套脱硫工艺是实现上述双重目标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能显著提高脱硫效率和吸收剂利用率。由于我国对这项技术还未完全掌握,对其机理和工艺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课题从理论上对石灰石脱硫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在管式沉降炉上进行了石灰石脱硫试验,考察了温度、停留时间和钙硫摩尔比Ca/S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条件下钙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得到了脱硫率达41.2%及钙利用率达12.49%的最适宜工艺条件。还通过建立增湿活化固硫试验装置,来研究装置的工艺特性对装置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增湿固硫机理。按照正交试验原理选取H2O/CaO、Ca/S、烟气入口温度、SO2浓度和停留时间五个工艺参数作为因子,以装置的脱硫效率作为考核指标进行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因子对指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H2O/CaO、Ca/S、SO2浓度、烟气入口温度和停留时间。  研究结果是石灰石的热解试验中,最大的热解率为91.62%,其反应温度为1050℃,停留时间为1.2s;炉内喷钙脱硫试验中,试验结果显示:最佳运行工况条件为:温度为950℃、Ca/S为3.3、停留时间为1.5s,此时脱硫率可达41.2%,钙利用率为12.49%;在尾部增湿实验中,停留时间与烟气入口温度在本次试验中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较小。脱硫效率随着H2O/CaO、Ca/S、SO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H2O/CaO=10、 Ca/S=2.5, SO2初始浓度为1400mg/Nm3时为试验的最佳值。  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炉内喷钙脱硫尾部增湿活化成套脱硫技术应用于锅炉上进行工业应用。实际应用脱硫工艺考核试验,测得脱硫效率为75%左右。进一步证明了炉内喷钙脱硫尾部增湿活化成套脱硫技术优越的性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全球性的难题。及早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氢气
东坡先生说:“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去……”,文辞优美、意境恬淡,可惜他一生都挣扎在出世与入世的十字路口,说想要退隐,多多少少也有几分无奈在其中.正如
期刊
VO2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热致相变材料,在68℃时发生半导体-金属相变,由低温单斜结构变为高温四方金红石结构,并伴随发生光、电、磁等性能的可逆性突变。第一章简要介绍了VO2的晶体结构及类型,VOk薄膜的应用以及常见的VOk薄膜制备方法,概述了VO2薄膜作为一种新型薄膜材料的应用前景。第二章介绍了磁控溅射镀膜的机理和工艺特点,直流磁控溅射制备掺杂与未掺杂VOk薄膜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中用到的薄膜表征
不锈钢由于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但在含有卤素离子如氯离子的溶液中容易发生点蚀,本文通过通过极化曲线法筛选缓蚀剂研究了绿色有机缓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无机缓
房地产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不断深入,住房制度逐步得到优化.但由于该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带动
不锈钢表面有一层致密的耐蚀性钝化膜,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良好耐蚀性。但是在高温强还原性介质中由于钝化膜被破坏,不锈钢发生强烈腐蚀,前人在不锈钢表面电镀一层Pd系膜层对基
通过建立任意位置双目视觉系统的结构参数模型,分析了被测点的测量误差与基线间距、相机焦距、物距和像素误差等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特性,研究了这些结构参数对测量误差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达到较高测量精度所应遵循的条件,对双目视觉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利用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改善水源地水质,生物降解环境中的微量有机物属于微生物修复的范畴,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旨在探求对微量有机污染物有较好
聚烯烃通过熔融接枝,可有效提高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扩大其使用范围。本文采用熔融接枝法制备出聚烯烃类相容剂,将接枝产物引入极性/非极性合金体系,对其增容作用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制备了复合基体型相容剂,研究了其性能。首先,以PP、PE等常用聚烯烃材料为基体,在引发剂DCP和接枝单体MAH或GMA的作用下,通过熔融接枝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接枝产物。结合多种形态表征手段,研究接枝单体、共单体、引发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