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作为公民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公民的公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培育他们的公德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构建新型文明和谐校园,引领社会风尚,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及其培育对策。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展开。公德意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公德内容及现象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共包括五项基本内容:文明礼貌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爱护公物意识、保护环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文明和谐校园,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二部分,主要围绕“问题与原因”展开。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五项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文明礼貌意识认知清晰,但情感存在偏差,行为能力不足;助人为乐意识认知良好,但情感存在偏差,且知行不一;爱护公物意识认知和情感表现良好,行为倾向方面表现较差;保护环境意识整体表现较差;遵纪守法意识认知良好,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表现较差。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公德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大学生公德修养不足、家庭公德教育失误、高校公德教育工作不到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围绕“怎么做”展开。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育对策:增强大学生自身公德意识培育的自觉性;重视家庭公德教育;改进高校的公德教育工作;优化公德培育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