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现有可降解金属支架国内外的研究为基础,将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MPM置入实验动物血管(兔腹主动脉)内,观察其降解时间,以及降解过程中对血管内膜和管腔面积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每只体重为2.0±0.1Kg,雌雄不限,随机并平均分为4组,每组3只。在DSA引导下,每只兔子腹主动脉距肾动脉水平下1CM处置入可降解金属镁合金支架(MPM,由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支架规格为23×3mm,为球囊膨胀释放型支架)1枚,分别于术后1个月(30d)、2个月(60d)、3个月(90d),6个月(180d)复查腹主动脉,造影评估后,分离支架段血管,每段血管取近、中、远三处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光镜下计数剩余支架个数并对内膜增生面积、管腔面积及免疫组化PCNA阳性细胞进行观察。所有数值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直线回归分析,估测支架在腹主动脉中完全降解时间,内膜增生面积、剩余管腔面积及免疫组化PCNA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则通过单向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得出该支架对内膜作用的特点。结果:12只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在随访期间存活良好,随访期间各时间点造影复查其腹主动脉均未见明显狭窄,病理结果显示1个月(30d)时支架形态完整,扩张完全;2个月(60d)时少部分支杆降解断裂,支撑力较前减弱;3个月(90d)时部分支架支杆断裂,支架出现吸收,支架失去或大部分失去支撑力,6个月(180d)时可见支架几乎全部吸收,仅残留少量支架碎片。另外1个月(30d)、2个月(60d)、3个月(90d)及6个月(180d)时支架内膜增生面积分别为0.87±0.6mm2、0.73±0.33mm2、1.38±0.47mm2、0.85±0.23mm2,各个时间终点剩余管腔面积分别为2.11±0.41mm2、1.85±0.44mm2、1.38±0.31mm2、1.86±0.43mm2,光镜下观察支架植入后,内膜逐渐增生,其增厚呈现出不均一性,支架支杆处增厚较为明显,本实验结果显示3个月时内膜增生为著,管腔也最为狭窄,较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剩余面积与内膜增厚呈现一致性,免疫组化PCNA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示第3个月时为0.00917±0.0025,相比其他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了内膜增生,管腔狭窄在3个月时达到高峰,随之当支架降解完全后,增生减少,血管内膜出现正性重塑,即增生内膜面积较增生高峰期逐渐变小,剩余管腔面积也逐渐增大。结论:可降解镁合金支架MPM在兔主动脉中失去支撑作用的时间为182天,优于文献报道的时间(60-90d),其降解过程中不同时间会对血管内膜产生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反映及管腔狭窄,其中以3个月(90d)时间时为著,此后增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因此如何减慢支架的降解速度,增加其有效的支撑时间来对抗晚期血管狭窄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