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在临床上是非常严重的、致命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很差,死亡率极高。目前国内外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研究不多,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以及预后因素,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对指导临床工作至关重要。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合并高血压11例(50.00%),高脂血症4例(18.18%),2型糖尿病10例(45.45%),吸烟7例(31.82%),心绞痛3例(13.64%);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4例(63.64%),前壁合并高侧壁、下壁心肌梗死4例(18.18%),下壁心肌梗死2例(9.09%),下壁合并右室、后壁心肌梗死2例(9.09%),其中合并室壁瘤形成7例(31.82%);心功能Ⅱ级9例(40.91%),心功能Ⅲ级9例(40.91%),心功能Ⅳ级4例(18.18%)。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4~19 mm,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16例(72.72%),后间隔部3例(13.64%),肌部2例(9.09%),室间隔多个穿孔1例(4.55%),其中合并心脏破裂1例(4.55%),15例(68.18%)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均死亡,2例(9.09%)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支持治疗后死亡,1例(4.55%)室间隔封堵术后择期行支架植入术及4例(18.18%)外科手术治疗均存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在临床中少见,大部分发生在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迅速发展至急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差,尽早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可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