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热解产物中挥发性有机物和自由基成分的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草热解产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与自由基成分由于具有生理毒性,近年来备受关注,并逐渐成为了烟草行业中的研究重点。而目前对于烟草中主要挥发性有机物,尤其是酚类物质的形成过程尚不明确,对烟草热解形成的自由基的变化情况研究也较少,因此极大的制约了低危害烟草产品的开发。本文重点研究了烟草热解产物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影响其产率的因素,考察了烟草焦油和热解固体残余物中自由基的基本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得出结果如下:   1、应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烤烟、白肋烟和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热解产物中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的形成机理。实验表明,烟草的热解主要发生在200~600℃之间,烟草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羧酸类、醚类、酯类物质的生成温度较低,峰值出现在400℃附近,主要来源于组分中纤维素和果胶的分解;而烟气中的甲苯、苯酚、二甲苯的生成温度较高,峰值在500℃左右,主要源自木质素的分解。   2采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分析烟草烟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烟草类型、产地、等级之间的差异并未对烟草烟气中化合物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在氧含量为0%~9%的范围内,热解气氛对烟草烟气中化合物类型的影响不大。DB-624色谱柱适合烟草烟气挥发性有机物中尼古丁、呋喃类物质等的分离,而HP-5MS色谱柱对烟气成分中的酚类物质分离效果更好。   3、使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热重-质谱技术研究了绿原酸、咖啡酸、奎宁酸热解产物中6种酚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的酚类热解产物产量依次为邻苯二酚、苯酚、对苯二酚、4-乙基邻苯二酚、4-甲基邻苯二酚、甲基苯酚。分析咖啡酸和奎宁酸的热解过程后得出,在绿原酸的热解产物中,苯酚、对苯二酚主要来自于奎宁酸的热解,甲基苯酚、邻苯二酚、4-甲基邻苯二酚和4-乙基邻苯二酚则主要由咖啡酸分解而来。奎宁酸所生成的酚类物质的量可以占到绿原酸酚类热解产物的40%以上,而且奎宁酸在烟草中还以单体等其他形式存在。绿原酸是烟草中含量最大的多酚类物质,因此绿原酸和奎宁酸均为烟草烟气中的酚类挥发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4、采用顺磁共振技术研究烤烟热解产物中自由基的形成机理。358~670℃热解条件下烟气焦油中的自由基的g值在2.0032~2.0044之间,并且随热解形成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在氧含量为0%~21%的范围内,热解气氛对焦油自由基的影响不显著。在400~700℃范围内,烟草固体热解残余物中的自由基的g值在2.0030~2.0040之间,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g值不断减小,同时自由基浓度随着温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极值出现在500℃。烟草固体热解残余物中的自由基与空气中的O2、H2O等发生反应,导致自由基g值不断增大,生成了更多的以O原子为中心的自由基。自由基浓度随着接触空气的时间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中,对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构建对生物大分子简单快速、灵敏精确、经济实惠、便捷有效的检测策略已成为生命分析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生物分子信号放大技术在各种工具酶和纳米磁球等生物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是一种前沿的分析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血糖仪(PGM)是床边检测仪器(Point-of care testing POCT)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不
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包含了生物体几乎全部的遗传信息。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使得DNA拥有许多优越的特性:尺度小,结构稳定,灵活,编码性强等。这也是使得DNA成为纳米技术中有力工具
采用摩尔比为1:2的离子液体[BMIC]-AlCl3,在金属基体(不锈钢、铜片)表面上电镀铝,得到一定厚度的铝镀层;对此铝镀层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在金属基体表面铝镀层上形成纳米或微米级的微孔,一方面以微孔为模板,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腐蚀微坑,并除去模板层;另一方面,采用直流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自制的阳极氧化铝微孔中沉积金属镍,除去部分AAO模板后得到镍微电极。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在温度为50~55℃
由于具有独特的力学、电学性能和极高的纵横比(高达100-1000),碳纳米管(CNTs)可与高分子复合成为粒子填充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CPC)。增加导电填料含量可提高CPC材料电导率,但往
硼氟二吡咯(BODIPY)作为一类经典的有机硼氟化合物,因其优良的光物理性质而为人们所熟知。这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摩尔吸收系数和荧光量子产率以及波长可调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探针和成像、光捕获系统等领域。但是经典BODIPY荧光斯托克斯位移较小(7-15 nm),分子自吸收严重。另外,聚集诱导荧光猝灭的特性导致BODIPY荧光分子在固态聚集条件下几乎不发光。因此,近些年来化学家们则致力于设计合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