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大潮中,传统的“单独外出务工”方式正逐渐被“家庭式迁移”方式赶超,流动儿童群体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复杂的环境因素使得流动儿童较城市儿童更容易陷入学业困境,成绩困境的持续会使流动儿童遭受老师的忽视和同辈群体的疏离,这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是及其不利的,甚至会给该群体在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笔者以“流动儿童”和“学业困境”为核心概念,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以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支撑,介绍了本次研究资料收集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本文基于对宜昌市X社区新阳光辅导班流动儿童的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出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中面临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良以及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在对个体学业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迁入地与迁出地教学差异、流动儿童自身内驱力不足、家庭教育的局限、同辈群体的交往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关键因素。笔者计划开展活动的小组工作性质为儿童成长小组,小组成员规模为12名。社工在综合考虑小组成员和家长对小组活动期望的基础上制定了小组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强协作,提升成绩。社工根据小组成员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六次小组活动内容,通过对活动流程的控制和对小组成员的引导,使小组成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的学习伙伴关系以改善学业困难问题,让流动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具体小组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社工从社工角色澄清、具体活动内容安排、社工角色扮演、理论和社工技巧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活动过程反思。同时也通过对小组成员和辅导班老师的个别访谈进行了小组活动效果评估,得出了小组成员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所改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