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前缘发育的大量滑塌浊积岩体是隐蔽型油藏勘探的重要对象,其形成机制与发育规律复杂,预测难度大。论文以沉积模拟实验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滑塌浊积岩诱发和控制高频层序形成的共同因素,建立了三角洲高频基准面旋回控砂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思路。 通过水槽实验模拟了无外界触发机制的天然滑塌浊积岩以及地震和波浪作用下滑塌浊积岩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在地震作用下,三角洲前缘发生液化滑塌和断阶滑塌两种类型,断阶滑塌又可进一步分为一级滑塌和二级滑塌;无外界触发条件下,三角洲前缘河口区的压实沉陷作用是导致滑塌的根本原因;波浪作用形成环带状分布的液化沉积区和浪基面之上的指状砂体,指状砂体在重力作用可产生孤立的滑塌浊积体。浊积砂体往往是混合成因的,其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区带,每个区带由一种或多种成因的浊积砂体构成。其中,波浪作用产生浊积砂体的分布更靠近三角洲前缘的主滑塌沉积体,地震作用产生滑塌浊积砂体的分布范围较广,而天然滑塌的浊积砂体大致分布于二者之间。 控制东营三角洲层序发育最重要因素是基底的沉降速率。构造沉降的旋回性和断裂的幕式活动控制了三角洲的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发育和演化。基准面下降期对应着沉积基底的稳定期,天然滑塌是形成浊积岩的主要因素,波浪作用为其次要因素;基准面上升期对应着构造沉降和断裂幕式活动期,断裂的幕式活动通过地震作用和改变沉积底形诱发大规模滑塌,同时湖浪和湖流的诱发作用增强。总体来看,基准面下降晚期~上升期早期是三角洲滑塌作用的多发期。 应用基准面旋回理论和对比方法,将东营三角洲沙三~沙二段划分了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进一步识别出9个中期旋回,分析了中期基准面旋回内的沉积相构成与演化规律。结合基准面旋回内浊积岩诱发因素分析,建立了东营三角洲高频基准面旋回控砂模式。基准面上升期多发育大型的浊积扇体;下降期则多发育小型浊积岩体。基准面旋回对浊积岩的控制具有明显的自相似特征。三角洲进积和破坏作用的强弱影响浊积岩的发育程度和规模,前方的地形坡折控制着滑塌沉积物的平面分布。 针对浊积岩个体小、但分布集中,勘探效率低的特点,从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和缩短勘探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精细勘探的工作思路,并在牛871地区应用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