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白粉病小麦品系08-723的分子细胞学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种植区的严重真菌病害。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中,毒力小种变异导致多种抗性逐渐丧失。培育抗病品种既能避免使用有毒的化学杀菌剂,又能减少产量和品质损失,是防治白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挖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迫在眉睫。通过远缘杂交将小麦近缘种属中的外源抗病基因转移至小麦中,是小麦抗性改良的一个重要途径。中间偃麦草作为多种病害的良好抗源,易与小麦杂交,是小麦性状改良的优质基因池。08-723是来源于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稳定品系,农艺性状与亲本CM107极为相似,在田间对白粉病表现稳定高抗。本研究利用田间抗性调查、细胞学形态观察、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顺序C-带-原位杂交技术(Sequential C-banding-GISH)等对08-723的染色体构型、外源染色体片段及其与白粉病抗性的关系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如下:1.在田间调查中,感病小麦品种CM1107、MY26表现严重感白粉病,而品系08-723及其与MY26的杂种Fl代所有单株均表现为完全免疫;F2代群体及F2:3家系抗感分离明显,经卡方检验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和1:2:1。由此可以确定,小麦品系08-723中控制白粉病抗性的基因为一对遗传稳定的显性主效基因。2.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品系08-72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观察发现:PMC MI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配对正常,说明该品系在细胞学上已非常稳定。3.以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总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检测,结果显示该品系一对染色体短臂上含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进一步以拟鹅观草和百萨偃麦草总基因组DNA分别为探针作顺序原位杂交(Sequential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结果显示该易位片段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St基因组。F2代单株GISH结果表明,白粉病抗性来源于该外源易位片段。4.以pAs1和pSc119.2为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oubl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FISH),结果表明发生易位的染色体为A组染色体;以pTa-535和乌拉尔图小麦总DNA为探针,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和节节麦混合DNA为封阻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易位染色体为A组染色体。以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总DNA为探针,乌拉尔图小麦和节节麦混合DNA为封阻,发现在易位染色体臂的端部,有来自B染色体组的片段。5. Gimesa-C分带与GISH结果显示:易位片段位于6A短臂,占整条短臂的90%左右,来自B组的易位片段占10%。综上所述,08-723中的易位染色体构型确定为?B·?St-T6AL。
其他文献
As a promising future network architecture, named data networking (NDN) has been widely considered as a very appropriate network protocol for the multihop wir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