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调查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探讨其与主要的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更好的治疗CG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2月于我院中医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469例。评估工具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46例(有效率95.09%)。其中检出伴有焦虑症状患者101例(22.65%),伴有抑郁症状患者104例(23.32%),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患者62例(13.90%),检出睡眠质量差患者158人(35.4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文化程度(p<0.05)、职业(p<0.05)和病程(p<0.01)有关;患者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型分布主要与是否伴有焦虑抑郁有关(p<0.0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较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兼脾胃湿热证最常见,睡眠质量差。第二部分化湿解郁方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障碍肝郁气滞兼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化湿解郁方对CG伴焦虑抑郁障碍肝郁气滞兼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2例确诊为CG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即常规慢性胃炎西药并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慢性胃炎西药的基础上再给予化湿解郁方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睡眠质量积分等改善情况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1.中医症候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恶心呕吐、精神抑郁、胃脘灼热等症候方面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其它三个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生活质量: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生理职能、精力、生理机能和总体健康积分比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其它四个维度积分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睡眠质量: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焦虑、抑郁疗效: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积分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不良反应:两组病例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化湿解郁方对缓解CG患者焦虑抑郁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