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子银行体系也因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都以国外的影子银行体系为例,且主要集中于影子银行体系所具有风险以及该如何监管的问题上。事实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进而能够干扰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以及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内容。接着,从理论上论述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各节点以及具体传导渠道的影响。最后,建立了VAR模型,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的验证和分析了该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是以银行资产表外化业务为核心的;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渠道是信贷渠道,货币渠道处于从属位置但传导效果在加强;影子银行体系能进行信用创造从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削弱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通过影响货币乘数稳定性、货币周转速率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等方面,降低了中介目标的可控性、相关性和可测性,使M2统计值不能完全反应市场真实的货币供给量;其提供的流动性会造成社会通货膨胀率上升,但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较小却不稳定的促进作用。对具体的银行贷款渠道而言,影子银行体系扩张了企业的融资途径,与银行贷款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创造了一条“影子银行贷款渠道”;对货币渠道而言,影子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利率会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时增加了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性。这些结论启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问题,平衡其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同时应加强“一行三会”监管部门的协作,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共享;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应该综合使用价格型和数量型的操作工具,将影子银行体系相关内容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并及时更新和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