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中的苏曼殊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曼殊具有编辑、教育者、翻译家、画家、文学家、佛学家等多重文化身份,在清末民初的文化界具有显赫的文化地位。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是东方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纠缠、激荡的桥头堡,是中国文学文化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传承、反叛的中转站。上海是苏曼殊人生轨迹中最为频繁的落脚点,是苏曼殊求学成长的中心,革命逃难的港湾,工作生活的原点,交游成名的平台。苏曼殊多重文化身份的形成与上海文化空间中的多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苏曼殊的文学文化活动所涉及的上海文化空间主要分为三大板块:教育、交游圈、报刊出版。在整体架构上,文章将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由整体观考查苏曼殊与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之间的联系,力图还原、再现知识分子与文化空间、文化转型之间的互涉互构关系。章节布局如下:第一章以教育为主线,一方面,探讨上海教育背景中的多种要素对于苏曼殊由沪赴日留学以及留学归来后职业选择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苏曼殊教员职业身份和革命者身份的选择,与其受教育时期对国家民族观念之文化接受的联系,同时这种选择也是其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所实现的一种价值追求的平衡;第二章以“交友”为中心,探讨上海交游圈对于苏曼殊诗文家身份的建构,对其译者身份向文化传播者身份的嬗变,以及对其以“理性遁世”生存哲学为核心的文化心态结构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以上海近代报刊为平台,探讨苏曼殊文人身份的角色定位与文人理想精神取向的转变,兼论其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身份。苏曼殊的文化接受、职业选择、文化身份、文化心态及其文化地位与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具有密切联系。苏曼殊在接受文化空间影响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文化接受与主动的文化选择两方面的结合。苏曼殊在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的时空场域中,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个人与社会相互抵牾的价值冲突,实现了一种“理性遁世”的价值平衡生存哲学,正是这种生存哲学为知识分子在面对多维文化冲突、多重价值选择的文化焦虑时,树立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空间的理想化原型,并引发知识分子的心灵共鸣。
其他文献
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地下室外墙单面支模及其防水施工进行了研究,采用了支护桩植筋的单面支模施工技术,并针对其防水进行了专门设计。结果表明:该施工技术克服了地下室外墙外侧
《马桥词典》和《暗示》是韩少功在"寻根文学"陷入内外夹击后,为缓解危机所做出的创作转型,其转型明显受到昆德拉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对此,陈思和先生认为《马桥词典
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持强大国防力量的基础,是国家科技、军事、航天等综合实力的体现。为了构建我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系统,实现国内时间尺度的统一,充分利用我国原子钟的有限资源,本文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守时实验室(NIM)为基础,整合了国内其他守时实验室的原子钟资源,构建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公报发布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远程联合钟组原子时标的算法。获取国
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医疗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各类临床数据也与日俱增,尤其是电子病历。遗憾的是,电子病历中非结构化的文本这种宝贵的医疗数据并没
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在哪些方面增加,应用是否合理。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7月剖宫产1476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在各方面均大大放宽,社会因素、臀位、胎儿窘迫、羊水
对1998年7月~2002年4月90例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护理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是PBSC采集成功的关键,而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实施PBSC采集各项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