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曼殊具有编辑、教育者、翻译家、画家、文学家、佛学家等多重文化身份,在清末民初的文化界具有显赫的文化地位。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是东方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纠缠、激荡的桥头堡,是中国文学文化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传承、反叛的中转站。上海是苏曼殊人生轨迹中最为频繁的落脚点,是苏曼殊求学成长的中心,革命逃难的港湾,工作生活的原点,交游成名的平台。苏曼殊多重文化身份的形成与上海文化空间中的多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苏曼殊的文学文化活动所涉及的上海文化空间主要分为三大板块:教育、交游圈、报刊出版。在整体架构上,文章将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由整体观考查苏曼殊与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之间的联系,力图还原、再现知识分子与文化空间、文化转型之间的互涉互构关系。章节布局如下:第一章以教育为主线,一方面,探讨上海教育背景中的多种要素对于苏曼殊由沪赴日留学以及留学归来后职业选择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苏曼殊教员职业身份和革命者身份的选择,与其受教育时期对国家民族观念之文化接受的联系,同时这种选择也是其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所实现的一种价值追求的平衡;第二章以“交友”为中心,探讨上海交游圈对于苏曼殊诗文家身份的建构,对其译者身份向文化传播者身份的嬗变,以及对其以“理性遁世”生存哲学为核心的文化心态结构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以上海近代报刊为平台,探讨苏曼殊文人身份的角色定位与文人理想精神取向的转变,兼论其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身份。苏曼殊的文化接受、职业选择、文化身份、文化心态及其文化地位与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具有密切联系。苏曼殊在接受文化空间影响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文化接受与主动的文化选择两方面的结合。苏曼殊在清末民初上海文化空间的时空场域中,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个人与社会相互抵牾的价值冲突,实现了一种“理性遁世”的价值平衡生存哲学,正是这种生存哲学为知识分子在面对多维文化冲突、多重价值选择的文化焦虑时,树立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空间的理想化原型,并引发知识分子的心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