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钢智能防腐涂层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钢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化学工业、管道、采矿及建筑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碳钢易被腐蚀,腐蚀不仅严重影响碳钢的强度、安全性及美观性,而且还可能导致事故或其它更严重的后果。有机涂层保护是行之有效的碳钢腐蚀防护技术,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有机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或缺陷,腐蚀介质可通过裂纹或缺陷渗透至涂层/基体界面使得涂层防护失效。近年来发展的智能涂层技术,由于涂层中掺杂的智能微胶囊可响应基体腐蚀导致的环境变化而做出响应,继而释放活性物质或缓蚀剂修复涂层缺陷或抑制基体进一步腐蚀,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智能防腐涂层存在智能微胶囊合成工艺复杂、稳定性差、装载量小、p H敏感性弱或与有机涂层相容性不好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智能防腐涂层的推广应用。针对智能防腐涂层的上述问题,本论文设计和制备了四种装载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的p H敏感性智能微胶囊,并将制备的微胶囊掺杂到醇酸树脂/环氧树脂涂层中,在碳钢基体表面涂覆了智能防腐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TGA/DSC)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智能微胶囊进行了多种性质和性能表征,通过电化学方法、盐雾实验等评价了智能涂层的防护性能,并分析讨论了涂层的智能防护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水凝胶型智能微胶囊合成工艺复杂、稳定性及与有机涂层相容性差的问题,我们使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丙酯(HPA)等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富含BTA的新型杂化凝胶BTA@PHVA/PEI。BTA@PHVA/PEI中BTA的装载量约为10.12 wt%,BTA@PHVA/PE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 H敏感性,其释放BTA分子的速率随环境p H值的增加而增大,释放过程符合Fickian扩散模型。通过将杂化凝胶BTA@PHVA/PEI掺杂到醇酸树脂漆中在碳钢表面制备了一种智能防腐涂层,该涂层在Na Cl腐蚀介质中对碳钢表现出优异的智能防腐性能。这是因为当基体表面发生腐蚀时,因腐蚀导致的p H值变化可刺激BTA@PHVA/PEI释放出BTA分子,释放的BTA可吸附在基体表面成膜,从而有效抑制碳钢基体的进一步腐蚀。(2)针对智能微胶囊p H敏感性弱、装载的缓蚀剂易泄漏等问题,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介孔Si O2材料(MSNs),并通过羧基对其进行化学修饰、高支链的聚乙烯亚胺(PEI)对其进行包裹,制备了一种装载缓蚀剂BTA的智能微胶囊BTA@MSNs-COOH-PEI。该微胶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28 nm,装载BTA的量约为10.09 wt%。该微胶囊对环境p H值的变化非常敏感,在碱性条件下会加速释放BTA分子,其释放过程符合Fickian扩散模型。将BTA@MSNs-COOH-PEI掺杂到环氧树脂中在碳钢表面制备了一种智能防腐涂层,该智能涂层在Na Cl腐蚀介质中对碳钢基体具有显著的智能防腐性能,其机理可推测为碳钢基体发生腐蚀时会导致腐蚀点位的p H值变化,从而触发掺杂在涂层中的智能微胶囊加速释放出BTA分子,抑制基体的进一步腐蚀。(3)对于合成的介孔Si O2材料(MSNs),我们还通过嫁接-SO3H对其进行化学修饰、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对其进行包裹,制备了一种富含缓蚀剂BTA的p H敏感性智能微胶囊BTA@MSNs-SO3H-PDDA。该微胶囊表面光滑,近似呈球形,尺寸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718 nm,比表面积为65.2 m2/g,装载BTA的量约为13.37 wt%,可碱响应加速释放BTA分子,其释放过程符合Fickian扩散模型。将BTA@MSNs-SO3H-PDDA掺杂到环氧树脂中在碳钢表面制备了一种智能防腐涂层,该智能涂层在Na Cl腐蚀介质中对碳钢表现出显著的智能防腐性能,其防腐机理与掺杂BTA@MSNs-COOH-PEI的智能防腐涂层一致。(4)针对智能微胶囊合成工艺复杂、装载量小的问题,通过加入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合成了大孔径的介孔Si O2材料(MSNs),通过聚丙烯酸(PAA)对MSNs进行化学修饰制备了一种智能微胶囊BTA@MSNs-PAA。BTA@MSNs-PAA呈球形,表面光滑,尺寸均匀,平均粒径为320 nm,比表面积为121.2 m2/g。BTA@MSNs-PAA可通过PAA与BTA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装载BTA分子,其装载量可达16.49 wt%,它可响应酸性刺激而加速释放BTA分子,释放过程符合Fickian扩散模型。将智能微胶囊BTA@MSNs-PAA掺杂到环氧树脂中在碳钢表面制备了一种智能防腐涂层,该涂层在Na Cl腐蚀介质中对碳钢具有显著的智能防腐性能,这是因为当碳钢基体发生腐蚀时,其腐蚀点位p H值下降刺激该微胶囊快速释放缓蚀剂BTA,从而有效抑制基体的进一步腐蚀。
其他文献
根据民航局统计,我国境内民用机场数量、乘客年吞吐量及航班起降架次连年增长。航班过港服务需求高与机场地勤服务效率低的矛盾越发明显。地勤服务涉及项目较多,其服务约束和环境影响较复杂,因此,机场地勤服务调度优化问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深入调研机场地勤服务工作、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分析的基础上,以机场地勤服务为研究背景,围绕机场地勤服务中特种车辆调度优
人类正处于科技发展迭代、加速的知识经济和网络大数据时代,信息高度发达,外部环境、市场需求、行为特征、组织管理模式正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些变化给现有的组织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其拓展和创新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如何解决组织管理中有关评价和激励的难题,需要组织理论和相关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支持。围绕竞优的理念、管理及方法等问题所形成的竞优理论,以及基于竞优理论产生的竞优型组织,其有效识别组织成员的内质
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下,广告的生存图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其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制造及传播过程中对媒介技术发展变化的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媒介技术的变革对广告形态的演变或社会关系的调整和重构,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首先解读了媒介与媒介技术、广告与广告形态的本质,其次通过回顾世界广告文明发展的历史,清晰地梳理出媒介技术与广告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媒介技术发展与广告形态演进的建构关系,为媒介
中国的三叠系海、陆相同时发育,沉积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但其分布和发育很不均衡,总体呈现为"南海北陆、东简西杂、下全上缺"的格局。中国南方(包括青藏高原)海相三叠系的基本生物-年代地层框架中,下三叠统直到上三叠统卡尼阶具有区域对比意义,部分标志甚至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陆相生物-年代地层框架可作为区域陆相地层对比的参照系。在童金南等(2019)对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归纳
钛合金凭借其超高的比强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然而活性高、热导率低以及变形抗力大等特点使其采用传统制造方法加工非常困难。此外,航空航天零件趋于功能化、轻量化和结构一体化设计,传统制造技术愈发难以满足航空航天复杂结构钛合金零件的制造需求。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成形技术基于“离散-堆积”增材制造理念,可直接成形出点阵夹芯、异形曲面、
非线性特性广泛存在于电力电子、航空航天、化工过程等控制系统中,这增加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难度。为解决非线性问题,Takagi与Sugeno于1985年提出了Takagi-Sugeno(T-S)模糊模型。T-S模糊模型具有良好逼近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同时,在该理论框架下,很多优秀线性系统研究成果可以被借鉴解决非线性系统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T-S模糊系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
本文围绕矿井深部开采富含瓦斯、低渗透煤层过程中瓦斯防治重要的基础理论——工程扰动下富含瓦斯煤岩层损伤破坏演化、瓦斯运移及其测试方法这一系统问题展开研究。理论分析掘进、爆破及开采扰动富含瓦斯煤岩层损伤破坏演化机理、瓦斯渗流和瓦斯涌出规律;实验研究深部矿井煤系煤层和岩层瓦斯赋存的基本规律和工程扰动下富含瓦斯煤岩层损伤破坏演化规律;结合实验矿井煤层地质条件数值模拟研究沁水煤田实验煤层在工程扰动下富含瓦斯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这对水利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尤为严格。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最常见问题为裂缝、冻融破坏、钢筋锈蚀及碱骨料反应,特别是对于北方严寒地区的水工大体积混凝土,冻融破坏尤为严重。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最薄弱部位为水位变化区,其所处的真实服役状态为应力
中国的侏罗系以陆相地层为主,仅在西藏地区和黑龙江东北部发育海相地层,华南早侏罗世也存在较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中国侏罗系不同陆相盆地间的岩性和化石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争议很大,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的结果存在严重分歧。本文根据地层特征,结合大地构造和古地理等因素,将中国侏罗系分为5个大区,其中陆相盆地的基本规律为:西部区大型盆地侏罗纪沉积发育相对完整,东北—华北区缺失早侏罗世沉积,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更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近年来,随着垂直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日益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完全取决于“点”与“点”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是越来越多的受到“链”与“链”之间纵向关系的影响。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大背景下,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产业链上下游交易环境己成为影响其技术创新动力与研发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