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书信知识的讨论是晚清民国时期的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针对学生书信教育的内容和策略,当时不少人士都曾不同程度地发表过意见。与此同时,学生尺牍范本在民国时期曾一度风靡。然而,围绕着学生尺牍范本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书信写作的特点,民国时期的编者们常常各持己见。 本文认为:学生尺牍范本的编写者对于内容的关注程度超出了对于书信知识本身,而也正是尺牍范本内容上的差异,导致了时人在尺牍范本实用性问题上的分歧。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尺牍范本的价值,并不仅仅由其中的书信写作知识而定;其内容上所体现的思想观点、道德修养、社会交际方面的指导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由此,就将民国时期的学生书信教育研究引向一些此前不曾展开、或触及较少的话题:为什么这类书信知识在民国时期深受欢迎?学生群体在民国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新变化?为学生编写的大量尺牍范本如何回应着这种变化?新时期的需要与传统时期的规范发生碰撞,孕育了民国时期怎样独特的书信教育文化?这种新变化对学生的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本文将会以十种学生尺牍范本为中心,用七个章节来展开,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共分五章:首先,本文的第二章将简要介绍这十种民国学生尺牍范本的出版概况;第三章将分析学生尺牍范本风靡的社会背景,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时期的初学尺牍范本相比有何新变化;第四章将从文字、分类和插图等方面考察其编辑策略是如何应对当时社会对于写信的新要求;第五章将探究其内容中折射出的模范学生形象,并且揭示这种形象与当时社会对儿童的认识变化有关,以及讨论民国时期对于模范学生的标准与传统时期相比表现出何种新特点;最后,第六章将结合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真实的代书例子,来呈现写信对于学生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说明通过掌握实用的文字技能,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比此前更为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由此来看,“书写”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走入历史舞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