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史料笔记中包含丰富的科举掌故,记载了晚清科举社会下腐朽不堪的学风、卑薄的士风和科举崇拜的民风,通过笔记记载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发展到晚清已经腐化到了极致,社会矛盾持续激化以及传统文化独尊的位置开始动摇,导致近代科举变革舆论开始发声。笔记作为潜在社会舆论的载体,反映了公众对于科举变革的意见表达和情绪倾向。鸦片战争以后,近代科举的变革舆论正式发轫。起初,社会大众对于科举变革的舆论少见诸于笔端,在笔记中多以社会情绪的方式表达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地主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清议科举,提出变革八股文体等舆论意见,洋务派官僚以上奏折的方式发出朝议,将变革舆论指向开洋务科。与此同时大多数人保守固执沉迷其中,改革科举的阻碍力量十分强大。这一时期的舆论主体是开明的地主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和在朝的官僚,他们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发出变革科举制度的呼声。戊戌变法时期,以维新派为主导开启了变革科举的舆论高潮,在朝官员加入并推波助澜,他们通过朝议、私下交流等方式提出变革科举的诉求,主要指向废八股改策论,提出纳实学于科举的主张,如改革书院,开经济特科,同时要求废除武举。这一时期朝野上下的舆论互相激荡,形成舆论强音,直接且持续地影响了科举改革的走向与顿挫。清末新政时期,朝臣和疆吏重提科举改革旧章,且将舆论指向渐废科举。随着学堂的和科举的矛盾不可调和,朝臣疆吏及时提出立停科举的舆论取向,在各种舆论的共同作用下,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骤然间由改到停,士子们舆论反应强烈,社会都在积极适应这一变革。新旧嬗变之际,旧势力垂死挣扎,反对的舆论一时间风起云涌。科举废后,舆论开始转向废后的遗留问题,以及科举社会功能如何延续。大众冷静之后,部分人开始对科举变革进行反思,对比学堂制度的弊端,怀念科举制度的优点。当遗留问题解决,舆论经过思想升华,形成社会实践力量,内化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符号。在较为主观而又坦诚的笔记叙说里,能够逼近科举变革舆论的另一面,发现那些失语者、普通士子的声音和态度,公允地让每个历史人物说话,使他们在不同时期均有表达观点的机会,科举变革的舆论会更加丰满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