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染色的相关性,从影像角度早期评估DCIS的生物学行为,并判断其对预后的参考价值。
方法:
一、临床资料
搜集2008-2011年在我院术前行乳腺钼靶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且做免疫组化检查及病理分级的患者114例。年龄31-79岁,中位年龄50岁,共有病灶110例,其中有钙化95例,包括簇状钙化57例,非簇状钙化38例;团块样病灶39例;片状腺体密度增浓39例;钼靶X线片内未见明确病灶4例。钙化病例中包括单纯钙化型32例,其中簇状钙化13例,非簇状钙化19例;钙化合并团块型32例;钙化合并片状腺体密度增浓型31例。病理为DCIS1级19例,2级43例,3级52例。
二、仪器设备
钼靶X线机型号GE Senographe2000,术前常规行乳腺钼靶X线轴位(CC)及双斜位(MLO),必要时加拍病灶局部点压放大摄片,溢液患者加做乳管造影。
三、资料分析
病理、免疫组化及X线片分别由两名病理及放射线科专家双盲读片,确定DCIS的核分级、免疫组化标记物染色结果及X线表现,分析之间相关性。
四、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列为四格表资料,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4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中,钙化组与非钙化组ER、PR表达有显著性差异(ER表达x2值为22.56,PR表达x2值为18.85,P<0.05);团块组与非团块组、片影组与非片影组ER、PR、C-erB-2表达有显著性差异(ER表达x2值分别为5.59、6.23,PR表达x2值分别为7.47、7.47,C-erB-2表达x2值分别为50、50,P值均<0.05);簇状钙化组与非簇钙化状组PR、C-erB-2表达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4.50、12.20,P值均<0.05):钙化、单纯团块型、钙化并片影型在各级别DCIS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28.39、25.82、8.74,P值均<0.05)。DCIS的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分级及ER、PR、C-erB-2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
1、DCIS的典型X线征象是恶性钙化,尤其是簇状钙化,并具有特征性。
2、DCIS的钼靶X线表现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及ER、PR、C-erB-2的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可根据DCIS的钼靶X线表现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术前一定程度评估,并对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即恶性程度越高(级别越高)的DCIS,出现恶性钙化的几率越高,其ER、PR阳性表达率越低,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