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肿瘤治疗人性化理念的普及,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评估是评价治疗方法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完成规范治疗后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分析其躯体、心理、性生活状态,比较不同方式治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治疗副反应发生情况,从价值医学角度探讨宫颈癌治疗决策的制定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及肿瘤放疗科完成治疗而且有完整的随诊资料的FIGO Ⅰ-Ⅱ期宫颈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选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的生存质量核心量表中文版Quality of Life Core Questionaire, QLQ-C30(V3.0)和生存质量测量表之宫颈癌模块中文版(Cervix Cancer Module, EORTC QLQ-CX24)作为调查问卷。通过门诊随诊、电话随访、信件随访的形式获得患者的生存质量问卷结果。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病例分为根治手术组(简称手术组)、根治手术+辅助放疗组(简称手术+放疗组)、根治放疗组(简称放疗组)。将每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样本间QLQ-C30计量资料的显著性差异。应用χ2检验比较三组样本间QLQ-CX24计数资料及构成比的显著性差异。运用SPSS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26例病例符合标准,被纳入研究队列。三组间平均年龄、组织类型分布、随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FIGO分期差异显著:手术组病例全部为FIGO Ⅰ期;手术+放疗组75%以上FIGO IB2期以前;放疗组中85%为Ⅱ期患者(P<0.001)。治疗花费差异显著:手术组平均治疗花费最少(2.1±1.1万元人民币),手术+放疗组花费最多(7.3±2.6万元人民币),放疗组居中(6.2±2.7万元人民币)。QLQ-C30问卷结果提示,三组在包含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共五方面的功能性评价中无显著差异。QLQ-CX24问卷结果提示,肿瘤治疗副作用方面,“血便”、“尿失禁”、“尿不净”、“下肢浮肿”的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显著。有63例(50%)患者在随访时有性生活。其中,手术组(69.4%)性生活保持率显著高于手术+放疗组(p<0.05)。手术+放疗组的“阴道干涩”、“阴道变短”、“阴道变紧”及“性交疼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手术组(p<0.05),而手术+放疗组与放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生活的愉快感发生率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不同治疗组间,FIGO Ⅰ-Ⅱ期宫颈癌患者总体生存质量及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心理健康评价无显著差异。不同治疗方式的副反应不尽相同。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该综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考虑,关注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