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时,怎样才能使外来的帮扶和“他者”的经验与本地、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相契合,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应该得到充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约束的规则——即非正式制度,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形式与社会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着各民族经济行为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非正式制度也在悄然变化,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旧体制的矛盾、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需要我们分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非正式制度。本研究以云南省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周城为例,以白族社区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白族社会非正式制度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揭示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在周城村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非正式制度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周城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自然灾害威胁和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当地白族人民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自然环境,甚至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更具备适应性;从事商业活动的悠久传统,孕育了周城白族浓厚的商品观念,当现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时,他们能够根据经验做出理性的判断,采取合理的行动;本主崇拜赋予了周城白族人民开放务实的精神,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他们既不随波逐流,任由现代化淹没自己的民族特点,也不囿于传统的藩篱,勇于接纳新鲜事物,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家庭经济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关系信任,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抑制了机会主义,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些非正式制度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开放性发展,并影响和推动着周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周城村经济的发展中非正式制度作用的解读与阐释,本研究旨在揭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及作用机理。非正式制度限定了少数民族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和发展手段的运用。一方面经济发展目标在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制度框架中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取向,适当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与特定非正式制度相契合的目标;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降低成本和抑制机会主义的手段。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非正式制度是造成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有必要认识非正式制度在少数民族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并积极促成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因此,积极、有效地发挥非正式制度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重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少数民族,不论是制度变革还是制度创新,不论是破旧还是立新,最终都要落脚于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