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查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包括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5-7岁儿童在自发与提供了表征模式两种情况下,表征统计数据的类型和特点。被试为上海市两所普通幼儿园和一所小学随机抽取的180名儿童(5-7岁)。研究所采用的工具是根据格雷厄姆斯(Graham,2000)等人针对儿童统计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的测查题目改编而成。研究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考查了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的年龄特点;在格雷厄姆斯(Graham,2000)等人研究得出的6-11儿童统计思维能力的发展标准基础上,考查了我国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的发展轨迹;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考查了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问题;最后考查了5-7岁儿童在自发和提供了表征模式的两种情况下,表征统计数据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以及儿童自发表征统计数据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加逐步提高,其中大班和中班的差距明显大于一年级和大班的差距,说明儿童统计思维能力从中班到大班有了较大的发展;5-7岁儿童统计思维的发展经历了随意期、过渡期、量化期和分析期四个水平;5-7岁儿童统计思维的发展轨迹表明中班儿童处于过渡期的人数最多。过渡期指的是儿童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在应对任务的过程中常常只关注到任务一个方面的特点。大班儿童处于过渡期向分析期的过渡,一年级儿童处于分析期的人数最多,分析期指的是儿童有稳定的表征模式能力,不仅能集中于任务的几个方面的特征,同时能建立这几个方面的联系;5-7岁儿童统计思维能力未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5-7岁儿童自发表征统计数据的类型有数字型、图画型、数字图画型和表格型。5-7岁儿童自发表征统计数据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从数字型、图画型向数字图画型和表格型过渡的特点;5-7岁儿童在自发与提供表征模式的两种情况下,表征统计数据类型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提高。中班和大班儿童四种表征方式得分从高到低为表格、饼图、点图和柱状图。而一年级儿童的柱状图表征方式得分高于表格、饼图和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