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和阅读目的对词汇伴随习得的影响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从多维角度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探讨研究,而词汇伴随习得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分支。近年来,词汇伴随习得研究在国外已经如火如荼,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多,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在中国这个语境范围内对词汇伴随习得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此外,通过梳理和回顾国内前期相关研究的文献发现,针对中国普通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伴随研究几乎空白,所以有必要针对这类学生进行研究。本研究以Ellis对词汇伴随习得概念的澄清为出发点和理论基础,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伴随性词汇习得是否存在于普通非英语专业中国大学生的阅读过程之中? 2.三种阅读目的(“阅读以理解语篇”,“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和“阅读以消遣”)是怎样影响词汇伴随习得的? 3.在不同阅读目的情况下词汇注释是否都会促进二语词汇伴随习得?注释和不注释怎样影响词汇伴随习得? 本论文采用了2×3组间的研究设计,178位平原大学二年级学生参加了这次研究,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查的形式分成6组。参数量为阅读目的和词汇注释。三种不同的目的(由不同的指导制约)分别为:“阅读以理解语篇”,“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和“阅读以消遣”。两种变量为:“有词汇注释”和“无词汇注释”。阅读和词汇测试在一个时间段完成,共回收159份有效试卷。我们用SPSS11.5分析了研究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不管学生在阅读时带着何种阅读目的,是“阅读以消遣”,“阅读以理解语篇”还是“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阅读“有词汇注释”文章的学生和阅读“无词汇注释”文章的学生伴随习得的词汇量都存在着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阅读“有词汇注释”文章的学生比阅读“无词汇注释”文章的学生都伴随习得更多的词汇。 “阅读以理解语篇”和“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的学生都比“阅读以消遣”的学生伴随习得的词汇多。“阅读以理解语篇”和“阅读以消遣”之间存在于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与“阅读以消遣”之间也存在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阅读以理解语篇”和“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用Craik和Lockhart的认知加工层次理论(1972),Hulstijn和Laufer的投入量理论(2001)解释说明了为什么“阅读以理解语篇”和“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都比“阅读以消遣”伴随习得的词汇多,并且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解释了为何“阅读以获得文章主题”比“阅读以理解语篇”伴随习得的词汇多却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了词汇注释在广泛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用Schmidt的注意假设(1990)解释了阅读“有词汇注释”文章的各组学生为何都比阅读“无词汇注释”文章的各组学生习得的词汇多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认为学习者在阅读英语材料的时候,应该多选择有注释的材料以增进其在完成其他阅读目的的同时伴随习得词汇的几率。本研究还强调了阅读任务的重要性,消遣阅读或者自由阅读所习得的词汇数量很有限,所以教师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阅读目的这一因素,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以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其他文献
在汉语语言学中,把“上、下、左、右、南、北、东、西”等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叫做“方位词”。而在日语语言学中,则一般将此类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叫做「方位語」。笔者为行文
国俗语义是王德春教授在前苏联学者“语言国俗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国俗语义学的研究核心。它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英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是当代美国文学的一座高峰。自196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开始,她笔耕不辍,接连发表了《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
随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隐喻进行反思,隐喻从它和思维的联系里找到了新生.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因此,隐喻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和
学位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精华,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方式,充分体现着语言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自柏拉图时期起,诸多学者就纷纷对幽默进行了探讨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认为言语幽
口译的历史并不很长,但它是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目前,它已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使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流顺畅,口译人员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在言语交
  本文以奥斯丁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分析并描述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语言在课堂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及其语用功能。指出课堂语言具有命令,请求,陈述,提问,表态等功能;同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