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封建王朝摇摇欲坠的身影中,中国迎来了近代的开端。在迎接下一个庚子年的这六十年中,太平天国起义、中日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接踵而至,“外辱频仍,内患不已”确实是对这个时代一个极为精准的写照。这一时期中的文人,同时还身兼士大夫这一身份,目睹并见证了国势的衰颓,他们如何不沉痛、悲慨?“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成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晚清词人的作品,有怨有恨有怒有悲,更有一层密布的驱散不去的愁云。这既是他们沉痛心境的如实写照,也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庚子秋词》正是晚清变革时局中的产物,是晚清词人一次颇具代表性的抒发内心沉痛的唱和活动。本文以《庚子秋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能够深入解读词作并探求其时代意义以及其词史地位。《庚子秋词》中的诸多词作颇能彰显时代意义,呈现出词人对于周济“词史”概念的接受与自觉实践。这些词作同时还表现出了对于张惠言、周济“寄托”观念的承继与发展,以较为含蓄的方式书写出词人的情感,另词集中也尚有部分词作可体现出“重、拙、大”的词学取向。本文对几位词人的生平、创作、词学观念、词风等进行综合考量,挖掘出庚子年创作对于各位词人的意义,并力求呈现出各位词人的阶段性创作特征。王鹏运、朱祖谋为引领一代风骚的晚清词家,他们此年的创作尤为值得关注。此外,本文还通过对庚子年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词作进行分析,结合《庚子秋词》中几位词人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进而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晚清普通士人的内心世界。另对《春蛰吟》以及《庚子秋词》的接受创作都有所论及,以求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庚子秋词》的影响。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词人的生平出发,通过对词人人生轨迹的了解进而更为准确地把握词人的创作历程以及创作心态。第二章则先对《庚子秋词》体例、版本进行考察,并对其创作动机进行了分析,运用分题材研究的方法对《庚子秋词》的词作进行析论。第三章对《春蛰吟》进行考述,并进行简要分析,明确《春蛰吟》的创作特色以及词学价值。第四章通过对庚子年同时期不同词人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力求能勾勒出晚清士大夫的内心世界。第五章结合几位词人的创作轨迹探讨《庚子秋词》词作所体现出的词风、创作观念,以及“庚子唱和”对其创作的影响等。第六章对《庚子秋词》的接受性创作进行梳理。“庚子唱和”是晚清词坛非常重要的一次集会活动,这次唱和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晚清词坛的词风走向以及晚清词人的心理活动,有其较为积极的意义,也对晚清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