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开颅手术机器人执行取骨瓣操作为出发点,搭建了具有颅骨钻、铣、磨功能的开颅手术机器人实验平台;以降低机器人进行颅骨钻削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热损伤和机械损伤为目的,探究开颅手术机器人颅骨钻削参数与钻削温度和钻削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颅骨钻削深度测量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参考传统开颅手术过程,介绍了机器人辅助开颅手术的优点以及手术流程,并搭建了开颅手术机器人实验平台;分析了颅骨的组成和骨的力学和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开颅手术机器人执行取骨瓣操作为出发点,搭建了具有颅骨钻、铣、磨功能的开颅手术机器人实验平台;以降低机器人进行颅骨钻削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热损伤和机械损伤为目的,探究开颅手术机器人颅骨钻削参数与钻削温度和钻削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颅骨钻削深度测量方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参考传统开颅手术过程,介绍了机器人辅助开颅手术的优点以及手术流程,并搭建了开颅手术机器人实验平台;分析了颅骨的组成和骨的力学和热学特性,说明了骨钻削过程中切削力及热量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其次,为探究机器人辅助开颅手术过程中钻削参数选取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利用ABAQUS建立了颅骨钻削过程的动态数值仿真模型;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了钻削温度仿真实验方案,根据仿真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钻削参数与钻削温度的二次回归模型,明确了各个钻削参数对钻削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利用手术机器人实验平台进行骨钻削实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然后,为探究机器人辅助开颅手术过程中的钻削参数与钻削轴向力变化的关系,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了开颅手术机器人骨钻削轴向力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测得的轴向力数据,运用了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钻削参数与钻削轴向力的二次回归模型,明确了各个钻削参数对钻削轴向力变化的影响规律。最后,为明确机器人辅助颅骨钻削过程中钻头与硬膜边界的相对位置,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的颅骨钻削深度测量方法。以3D打印人体颅骨模型为实验对象,利用开颅手术机器人模拟开颅手术颅骨钻削过程,采用HALCON视觉算法库对钻削图像进行循环采集处理,实现了对钻削深度的实时测量,并统计分析了测量误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大步向前的步伐,现代建筑不断涌现,火灾事故也逐渐趋于复杂化,传统的火灾报警系统已经开始慢慢不能满足人民逐日递增的安全要求,针对火灾事故的复杂与频发,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中,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款基于ZigBee无线组网技术的火灾报警及应急疏散指示系统。首先根据ZigBee拓扑类型以及协议框架设计控制器与相关电路,构建系统信号传输所用的无线火灾监测网络。然后按照国家标
金属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髋关节假体柄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结构的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等假体已应用于临床,但是目前在关节假体上的应用多为均匀分布的3D打印骨小梁结构,缺少人体真实结构的仿生特性;在植入假体后,多数区域的骨组织不符合骨生长的条件,或因为应变数值过小或过大,严重影响假体早期的植入稳定性,对假体植入后的长期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二次翻修率居
随着临床外科手术缝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吻合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外科手术之中,以代替传统的手工缝合。吻合器的出现提高了手术的缝合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吻合器钛钉作为吻合器中的关键部件,起到闭合创口的作用,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学性能直接影响创口吻合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吻合器进行吻合的患者术后愈合康复情况优于手工缝合,但在吻合器的临床运用中仍然会存在吻合口瘘、吻合部位感染等不良情况而导致的
甲胄作为冷兵器战争的伴生品,在古代军事、礼乐、外交乃至丧葬中有着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前人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及秦甲K9801T2G2甲1的研究,根据其时代背景及社会生产力详细分析了秦兵1-02525皮甲的形制结构、编缀方法及具体制作工艺。利用现代3D视图设计、现代皮革制作和天然染料染色技术,完成了兵1-02525皮甲复制品。通过此次复原,进一步深化了秦甲复刻的设计、工艺、染色、精细化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的
植物表皮毛作为表皮细胞所特化的最外层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抗性,还具有很好的抗虫防病毒的作用。同时,表皮毛由于其结构简单,也是研究植物细胞命运调控的模式系统。目前,植物中克隆了一些调控表皮毛形成的转录因子,包括MYB转录因子、b HLH转录因子、WD40转录因子等。最近,在许多模式植物中,包括拟南芥、番茄、水稻和玉米中,均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参与许多生长发育过程和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介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的手段,血管支架的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表面缺陷可能会降低支架的支撑力,破坏血溶性,表面有缺陷的支架不但对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还会造成血管再狭窄和凝血的风险,因此在产品出厂前必须对其表面缺陷进行严格检查。目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表面缺陷检测,具有工作强度大、检测结果主观性强、效率低等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机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