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留下的一大批珍贵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佛教发展历程,体现了佛家文化思想,更是传承佛教精髓,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的载体。西南地区是我国佛教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内的佛教文化遗产除具备传统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三大价值外,还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故又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特色突出的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积淀下来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与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旅游活动频繁发生的背景下,不科学、不合理的旅游行为使该区域佛教文化遗产原本脆弱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鉴于此,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视角,以西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宗教学、营销学、管理学、民族学、人类学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全面、系统、客观地研究了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该区域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共七章,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即第一章,主要是对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界定相关概念内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全面评述,并对所运用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逐一说明。第二部分是核心内容,即第二章至第六章,其中,第二章对现阶段该区域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三章强调了对该区域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研究,不仅是佛教文化传承、西南地区旅游文化品位提升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还具备资源、经济、政治、经验的可行性;第四章在明确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库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理论遴选、因子分析、专家问卷三轮筛选,形成正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库;第五章以评价指标体系库中的指标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多级评价模型,并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第六章为实证研究,选取云南的6项佛教文化遗产为样本,应用上文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针对云南全省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第三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即第七章,全面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教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传统。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体系必须继承和发展优秀德育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道家
试验研究表明 ,以 15 %功率比的微波处理携带大麦条纹花叶病毒 (BSMV)的小麦种子 ,能明显提高小麦对BSMV的抗性而增产 ,其诱导机制是提高小麦植株不同部位木质素含量 ,同时提
期刊
该文从产权制度的功能入手,阐明了制度是创新持续的动力,并运用充分的案例及数据分析证明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知识产权溶入现代企业的基本标志是知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