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斤拓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教育自身的反思呼唤和本质使命。数理学科教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教育更应肩负起此项使命。数学建模教学是当今各国数学教学的热点,也是突破传统数学教学,迈向新型数学教学的破冰点。我国的高中数学建模起步较晚,还未形成普及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课程模式,这将是二期课程改革亟需攻坚的难题。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科学主义范式的基层高级中学数学学科校本化研究型课程的推进策略,依托二期课程改革理念,依托所在学校的校本化研修总体方案,以教育实践来探索一种真正符合高中学生发展的、可操作的研究型课程模式。 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型课程的推进策略是在一定的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行动研究法构建一种合乎教师与学生共同转变观念与学力的课程模式,主要聚焦三个方面: ·研究型课程课堂“范式转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型课程中教师从权威型、专家型向学习型、体验型转变,强化教师的双向控制能力、捕捉学生学习中的特殊思维行为意向并深度分析类比能力、补救性教学实施能力和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操作能力。 ·研究型课程中学生认知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再构策略,学生能力的高效迁移途径及方式,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与参与分享的收获度。 本文作为可操作的课程模式,全景式地阐述了课程实施的显性与隐性流程,其中包括了数学建模与学生认知的一般过程和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同构过程。由此,课程也成为实践与理论互动反思的科学化系统。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比国际和国内中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差异,以此反思阐明本课题的现实意义,并提出本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理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第二部分从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和具体过程出发,结合中学课程体系的特点,阐述了中学数学建模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数学建模研究课的教学形式。第三部分,根据若干年的数学建模研究课教学实践,通过分阶段实施、收集资料、分析案例,使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