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库区海拔145-175米之间将形成与自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达30米的消落区,原有陆地生态系统将转变为水陆交替的生态环境系统,土壤中的N、P营养元素、各种有机、无机有害物质大量被水溶出进入水体中,会引发富营养化、江水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而且成库后长江将由天然河流变为典型的河道型季调节水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尤其是各回水支流由于受到顶托作用,流速下降,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BOD的接纳能力,自稀释净化能力减弱,污染物在库区滞留的时间延长,这些都可能加速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以及水质恶化的过程。磷是引发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水库建成后将被淹没的紫色土本身含磷较丰富,再加之地势平坦、耕作历史长,经过长期农业耕种加入的外源磷也在土壤中富集,增加了土壤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三峡大坝蓄水消落带正式形成后,其原始的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将不复存在,一些重要的数据将无从获得,给以后的研究带来障碍,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将导致一些研究无法展开,因此对淹水前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实意义,也显得时间非常紧迫。论文以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为研究区,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下紫色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无机磷各形态的含量,及时采集了珍贵数据,分析了土壤磷对小江水环境的潜在危害性,为今后各项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消落带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果:采样区土壤质地多为砂壤土,粘粒含量低,容重变化范围较大,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容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孔隙度先增加后减小;土壤酸碱度在中性至碱性,表层pH低于底层,并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碱性增强;由于受到土壤母质、人为耕作、施肥措施等原因的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磷素含量较高,氮素、钾素含量较低,但是在剖面上都表现为随士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减少,在海拔高度上,有机质、钾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含量减少,磷素和氮素含量没有明显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三峡库区小江消落带土壤无机磷是土壤磷素的主体,表层无机磷含量百分比大于底层土壤,有机磷含量百分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无机磷各形态含量除高阳镇外,都是磷灰石型(Ca10-P)最多,达到60%以上,其次为闭蓄态磷(O-P)、磷酸铝盐(Al-P)和磷酸二钙型(Ca2-P),磷酸八钙型(Ca8-P)和磷酸铁盐(Fe-P)最少;在高阳镇,闭蓄态磷(O-P)最多,约有40%-70%,其次是磷酸铁盐(Fe-P),磷灰石型(Ca10-P)、磷酸二钙型(Ca2-P)、磷酸八钙型(Ca8-P)再次之,而磷酸铝盐(A1-P)最少。而在剖面分布和海拔高度分布上,无机磷各形态以及有机磷表现并不一致,情况比较复杂。经相关分析,得出Ca2-P、A1-P、Ca8-P是有效磷的重要来源,O-P是比较重要的来源,而Fe-P和Ca10-P对有效磷贡献较小;有机质、pH对无机磷各形态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磷的可溶性。土壤在温度愈低的情况下对磷的吸附量愈少、向水体释放的磷量愈多,海拔145-155米土壤淹水历时长达6-9个月、易转化为可进入水体形态的无机磷各形态含量比较高,达到239954.76 mg/m2,对小江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危害性很大;而155-165米与165-175米土壤淹水时长相对145-155米土壤短,但淹水期均在较寒冷的半年,易转化为可进入水体形态的无机磷各形态含量也分别高达225273.82mg/m2和245715.63 mg/m2,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落带土地利用建议,希望对消落带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