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中糖和糖醇类物质的解析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占到酒体的98%~99%,剩余的1-2%左右的微量成分是白酒中的重要风味成分,其中包括易挥发性成分和难挥发性成分,它们决定了酒体的呈香和呈味特点。虽然微量成分的挥发性不同,但对酒体风格的呈现至关重要,难挥发性成分影响着易挥发性成分的释放,易挥发性成分调节着难挥发性成分的呈味特点,最终达到白酒香味与滋味平衡协调的状态。到目前为止,以白酒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是探索其挥发性香气成分,在呈味方面,国内有少许对其苦味、涩味等不良滋味的研究,但鲜见关于酒体呈甜味的物质研究。因此,研究白酒中主要呈甜味的糖和糖醇类物质,以及它们对呈甜滋味的贡献,对更好的了解白酒的甜味呈现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采用衍生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香型白酒中的糖和糖醇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次,利用感官品评的手段对53°乙醇溶液中甜味物质的阈值进行测定,分析它们在白酒中的甜味贡献大小;然后采用感官品评结合电子舌技术初步探索甜味物质的呈甜机理;最后将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糖和糖醇类物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初步探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其呈甜味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BSTFA衍生化法对三种香型白酒中感官品评上甜味突出的共52个酒样进行前处理,并结合GC-MS分析对样品中的糖和糖醇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在酱香型白酒样品中共检出12种物质,其中有6种糖类物质(鼠李糖、甘露糖、木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和6种糖醇类物质(甘油、赤藓糖醇、山梨醇、木糖醇、阿拉伯醇、甘露醇);在浓香型白酒样品中共检测到13种物质,其中有6种糖类物质(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和7种糖醇类物质(甘油、赤藓糖醇、木糖醇、阿拉伯醇、核糖醇、甘露醇、山梨醇);而在老白干香型白酒样品中共检测到9种物质,其中包括3种糖类物质(木糖、果糖、葡萄糖)和6种糖醇类物质(甘油、木糖醇、阿拉伯醇、核糖醇、甘露醇、山梨醇)。(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技术分析了上述样品中的挥发性微量成分,将所得谱图与NIST 08谱库进行比对得到各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和相对含量。本实验中酱香型甜味突出酒样的酯类含量基本占到各酒体挥发性成分的60%以上,而普通酱香型白酒的酯类在香气成分中的占比大概是35%~60%,成品酒中只占47%;浓香型甜味突出酒样中酯类的含量均大于85%,而普通的原酒样品中酯类约占挥发性成分的70%;老白干甜味突出酒样中的酯类均占挥发性成分含量的65%以上,而一般的样品中酯类含量占64.08%。三种香型的甜味突出酒样中酯类含量都高于普通样品中的酯类含量,这说明这些酒样在感官上甜味突出可能与酒体中的酯类物质有一定的关系。(3)通过对白酒中6种糖和糖醇类物质进行甜味阈值测定,计算结果得这些物质在53°乙醇-水溶液体系中的甜味阈值由低到高依次为为甘油(0.2023mg/L)、葡萄糖(0.2227 mg/L)、鼠李糖(0.3969 mg/L)、阿拉伯醇(0.4046 mg/L)、甘露醇(0.5197 mg/L)、山梨醇(0.5298 mg/L)。结合糖和糖醇类物质的甜味阈值,对39个酱香型甜味突出酒样中6种糖和糖醇类物质的TAV值进行计算,分析各物质对酒体呈甜滋味的贡献大小。因为酒样是取自不同酒厂的轮次酒、年份酒,所以不同酒厂或者不同年份的样品中的物质组成和含量都是有所区别的,但总体来说甘油和葡萄糖对酒体呈甜滋味的贡献较大。(4)通过前面对酒样中微量物质的分析和甜味物质的阈值分析结果,与文献中与文献中的上述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甜味阈值相比,在53°乙醇-水溶液体系中的阈值要低很多,为探究这一现象,拟对白酒呈甜机理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我们配制了不同酒精度、不同甜味物质浓度的一系列样品进行感官品评实验,发现乙醇分子和己酸乙酯的引入使得样品的甜度得到增强,并且感官上的呈甜口感比单纯的甜味物质溶液更舒适更接近于白酒中甜味的感觉。在实验过程中,当品尝完高酒精度系列的溶液后再品尝低酒精度系列的溶液时,发现低酒精度系列的甜味会更加明显,因此推测乙醇分子刺激了舌头上的甜味受体从而降低了人体对甜味物质的识别阈值,直观表现为甜味变明显。这说明酒体中乙醇和糖醇类物质的相互作用与酒体的呈甜滋味是有一定关系的,或者高浓度乙醇分子的存在放大了舌头对甜味物质的感知。随后我们使用电子舌对感官品评样品进行甜味强度的检测,发现各样品的甜度变化规律基本和感官品评中的一致,验证了感官品评部分结果的可靠性。(5)拉曼光谱技术在探究分子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比较广,在此初步探索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白酒中糖和糖醇类物质分析中的应用,对不同浓度、不同酒精度的混合溶液的谱图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样品间OH键基元峰的中心位置发生了位移,这说明溶液体系内的物质之间氢键作用有所不同,可以为白酒中糖和糖醇类物质呈甜机理的解释提供一个分析依据。
其他文献
目前,传统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很难实现有机染料和无机盐的有效分离。在膜分离技术中,纳滤膜基于尺寸筛分和荷电效应能够有效分离有机染料和无机盐,但是基于界面聚合法制备的传统纳滤膜处理印染废水时存在操作压高、效率低和截盐率高等缺点,而且纳滤分离层与基膜之间无化学键链接导致在高压下长时间运行易脱落。因此,本文在水溶液中通过化学交联法在复合膜表面构建具有不同疏松程度的荷正电纳滤分离层,实现了对染料/Na盐的有效
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infectious serositis)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雏鸭及其它禽类引起的一种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水禽养殖产业的
烟草(Nicotiana tabacum)是我国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喜温作物,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低温会导致烟苗生长缓慢,叶片狭长,叶片数减少,早花等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烟叶产量和品质。MYB转录因子在植物中参与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的调节,在抵御低温伤害等逆境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烟草基因组中有300多个MYB转录因子,但是关于它们功能的报道还较少。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一个R2R3-MYB转录因
分枝在植物形态建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枝由腋芽发育而成,腋芽的生长发育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到内源和外源因素调控。烟草(Nicotiana tabacum)是一种科研模式植物和广泛栽培的经济作物,其腋芽的休眠、萌发及侧枝的生长发育对烟草的产质量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对烟株打顶后在叶腋处施加不同浓度(1、10和50μmol·L-1)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溶液,研究不同浓度的GR24
在黔东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与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长时间发展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苗族吊脚楼民居。传统苗族吊脚楼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随着黔东南传统苗寨村民生活生产方式及居住模式发生转变,传统民居不能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吊脚楼民居出现了整体风貌受损、外部空间质量不高、生活交通不便、内部功能空间不合理、室内物理环境不舒适、木结构破损以及人居环境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
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种植面积最广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限制了我国玉米的生产。目前,玉米与灰斑病的互作机制还尚未明晰,玉米抗灰斑病基因还需要继续挖掘鉴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高抗灰斑病自交系T32和高感灰斑病自交系交51为试验材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对抗感材料接菌与未接菌的转录组分析,系统性地研究抗感材料在受到玉米灰斑病
猕猴桃根癌病(Kiwifruit crown gall)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猕猴桃根部病害,可造成猕猴桃根系组织膨大畸形,影响猕猴桃营养吸收和正常生理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本研究以猕猴桃根癌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猕猴桃根癌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等,明确猕猴桃根癌病的病原菌种类,并采用基因组特异性基因建立猕猴桃根癌病的PCR检测体系和环
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又名白星花潜,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科Scarabaeidae花金龟亚科Cetoniinae,其分布范围广,寄主种类多,成、幼虫均可为害。本文对白星花金龟越冬情况进行了调查后,分别研究了9种植物提取物对白星花金龟的驱避及引诱作用、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致病力;最后选取与球孢白僵菌相容性较好的3种植物提取物,利
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AABB,2n=36)属于芸薹属异源四倍体物种,可被用于调料、蔬菜等用途,而作为油料作物在那些半干旱地区被大面积种植。而在芥菜型油菜的育种历史上,更多的研究是通过提高产量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7H881和YufengZC来源的包含197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来研究
本研究以粉葛幼嫩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植体类型、培养条件、激素水平、继代周期、继代次数对粉葛疏松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用得到的疏松愈伤组织建立了粉葛悬浮细胞团培养体系。并研究了高盐、低渗透等胁迫处理对粉葛悬浮细胞生长与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粉葛疏松愈伤组织诱导。以粉葛幼嫩植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部位、培养条件、继代周期、激素水平、继代次数对粉葛疏松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