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子气属糜烂性毒剂,其具有穿透性强、作用持久、防护困难、处理复杂等特点,可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等综合效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仅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 皮肤是芥子气的主要中毒途径,也是其发挥毒性的重要效应器官之一。为了提高对芥子气皮肤损伤的防治水平,国内外多年来一直将芥子气皮肤损伤的机制及其抗毒药物研究作为防化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随着一些高新技术手段在该领域的逐步应用,国外在芥子气诱发皮肤起疱的分子机制、细胞凋亡、细胞毒作用机制以及促皮肤愈合新途径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国内外近年来在探索芥子气皮肤损伤的分子机制时,通常是以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免疫组化或免疫印迹等手段从特定的炎性介质、黏附分子或信号调控分子等分别加以研究,这样虽然能从不同层面对芥子气皮肤损伤机制加以了解和印证,但鉴于芥子气具有多水平、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故单纯从某一种或某几种蛋白入手,可能还不足于反映出芥子气作用机制的整体特点。至于芥子气染毒后皮肤蛋白质组学的变化情况怎样?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本文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芥子气染毒皮肤蛋白表达谱的变化情况,并找到一些差异表达的关键蛋白,从整体水平对芥子气皮肤损伤的分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为从分子水平探索出相应的拮抗措施奠定了基础,具体工作如下: 1.芥子气诱导小鼠耳廓皮肤差异蛋白的鉴定 通过芥子气染毒后小鼠耳廓皮肤蛋白质组的改变,探索了芥子气皮肤损伤的分子机制。5μL(160 g·L-1)芥子气经小鼠耳廓内侧皮肤染毒,于染毒后6h和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