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南部及东亚、中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_cli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层析成像是从大量地震观测数据中获取研究区域三维速度结构影像的过程,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最有力的工具。对于Moho面而言,Pn和Sn震相是研究该处速度结构的首选资料,并已成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的一个专门分支。欧亚大陆及其边缘海的板块或地块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前寒武纪巨型克拉通地块及地盾;(2)前寒武纪小型克拉通地块及板块;(3)显生宙造山带及汇聚地块;(4)陆陆碰撞型地块及造山带;(5)新生代边缘海海盆;(6)大陆裂谷盆地及增生地块。其中巨型克拉通地块主要位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最稳定的地块,速度横向变化小,地震事件也很少;而南部地质构造活动明显,Moho面深度自西向东变化较大。本文在详细分析研究了Pn波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搜集了欧亚大陆主要构造带的Pn到时资料,重建了该区域的Moho面P波速度横向变化图像,并反演出P波波速的各向异性分布。反演结果显示,该区域的Moho面P波速度横向变化整体上体现出东西两边低,中间高的分布形态,这与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相似。与地质构造对比发现,地震波速高的地区往往是构造上比较稳定的,温度低的地区,而地震波速低的地区是在构造上比较活动的,温度高的地区;其中克拉通地块以高速为主,造山带、边缘海海盆和大陆裂谷及增生地块普遍呈现低速异常,陆陆碰撞型地块(青藏地块)主体为高速地块,其中部羌塘地块出现局部低速异常。反演结果同时显示并不是整个欧亚大陆南部都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Pn波的快波方向与GPS观测的地壳形变速度方向以及各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本项研究为地球动力学,地质演化,地震震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解决该区域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地质大调查和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一个可供地球科学各领域使用的高精度岩石圈/软流圈、地幔速度结构及动力学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地电场潮汐波主要源于电离层Sq电流和潮汐力,它是大地电场相对稳定的主要成分。地电场采用多方位观测方式,但多方位之间地电场潮汐波的相位关联特征迄今却缺乏系统研究。本文
学位
中国黄土高原红粘土作为中国北方新近纪最典型的沉积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信息,详细地记录了黄土高原新近纪以来的发展演化历程。黄土高原东缘在地理位置上处
宽频带电磁波在地质介质传播时会发生频散。频散效应,对宽带电磁波勘探既是干扰,也是可资利用的信息。本文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研究不同介质的频散效应,以期为频散效应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