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一类重要的禾谷类作物病原物,由它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温暖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麦田广泛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2009年从我国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菌种群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45株为F. asiaticum、46株为F. graminearum,说明我国目前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仍为F. asiaticum和F. graminearum,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F. asiaticum菌株为主,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以F. graminearum菌株为主。利用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些菌株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化学型。在291个菌株中,255株为DON化学型(Ⅰ),36株为NIV化学型(Ⅱ)。在255株DON化学型菌株中,207株为3-AcDON化学型(IA),48株为15-AcDON化学型(IB)。在F. 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在F. asiaticum菌株中,存在3种化学型,以3-AcDON化学型菌株为主,占84.5%,其次为NIV化学型菌株,占13.5%,15-AcDON化学型菌株只占0.8%。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中257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F. asiaticum和F.graminearum菌株群体之间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DON化学型菌株群体的致病力明显高于NIV化学型菌株,产3-AcDON化学型与产15-AcDON化学型菌株群体对小麦的致病力无差异。本研究用HPLC法分析检测了不同禾谷镰孢菌分离菌株侵染后,病麦粒中的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DON毒素提取和HPLC检测方法能够检测出样品中毒素DON的含量,不同菌株间的产毒素量差异明显。F.graminearum分离群的DON毒素含量与F. asiaticum分离群的DON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DON化学型菌株群体的产毒素量显著高于NIV化学型菌株群体。供试菌株致病力与其所产DON毒素的含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致病力强的菌群的毒素含量明显的高于致病力弱的菌群。对江苏、安徽等地的小麦赤霉病菌(共276株)进行了对多菌灵敏感水平的检测,共筛选出5株抗性菌株,且5株抗性菌株全部来自江苏省。江苏省的抗性频率为3.14%,EC50为0.5820-9.1911μg/ml,而其它省份尚未检测出抗性菌株。通过比较禾谷镰孢菌野生型菌株和多菌灵抗性菌株的β2-tub序列发现:该5株抗性菌株其β2-Tub第167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