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第一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即使相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与该患者肿瘤的放疗敏感性有关。而肿瘤的放射治疗敏感性不但取决于肿瘤细胞本身的放疗敏感性,也与周围血供密切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多数研究认为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影响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然而对人子宫颈癌血管内皮细胞的放射治疗相关基因的报道甚少。因此,对于相关基因表达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X线照射后人子宫颈癌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筛选出与放疗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肿瘤血供相关的基因,为子宫颈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研究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别于X线照射前及照射后提取8例拟行放疗的子宫颈鳞状上皮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针芯研磨制成单细胞悬液,通过免疫磁珠结合技术提取原代子宫颈血管内皮细胞。通过22K人类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设备(22K Human Genome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Kit)筛查显著改变的基因。随机选择4个持续改变的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研究结果:通过磁珠标记的原代子宫颈癌血管内皮细胞特点包括接触性抑制现象和呈现铺路石样外观,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鉴定。台盼蓝活力拒染率为90%。子宫颈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度为95%。与对照组相比,66个基因持续改变(≥2倍),其中36个基因上调,30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粘附、免疫反应、趋化因子、炎症反应、生长因子、血管生成、DNA合成与修复和蛋白质合成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X线照射子宫颈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后发现持续改变的基因;2.显著改变的基因参与细胞周期、细胞粘附、免疫应答、趋化因子、炎症反应、生长因子、血管生成、DNA合成及修复和蛋白质合成,与Chemokin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Cytokine-cytokine受体通路关系密切;3.放射治疗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和基因相关通路的变化,可能为放射治疗联合抗血管治疗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