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归根——论白先勇小说从现代到传统的回归之路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fw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当之无愧的台湾文学大家、世界华文文坛里的“旗舰”人物,他对台湾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力极其深远。白先勇虽算不上高产,但是他的小说篇篇都是精雕细琢的杰作。从《寂寞的十七岁》到《纽约客》、《台北人》、《孽子》,阅读这些涵盖作家一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创作始终在沿着一条清晰的“回归之路”前行,这是一条从“现代”到“传统”的回归之路。这种回归,并非单一向度的偏废,而是“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现代主义,并以现代来反观传统。在其多年的创作中,白先勇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式的小说风格。 本文首先以梳理白先勇各时期作品为切入点。《寂寞的十七岁》代表其早年创作方向,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明显,与中国传统小说区别甚大。其中不乏弗洛伊德的性学观念、同性恋倾向、畸形的人际关系和变态行为、孤绝心理。至于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和大量意象的设置、象征手法的运用都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标志性体现。到了《台北人》和《纽约客》、《孽子》时期,白先勇的小说产生了质的飞跃,作品从创作主题到写作技巧都在渐渐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逐步走上“从现代回归传统”的道路,最终成功地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古典小说元素相结合,形成文学界公认的“中西合璧”式创作风格。晚年的白先勇全力打造《青春版(牡丹亭)》,他把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发扬光大,在海内外引起的反响空前绝后,让昆曲这古老的“世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历经500年不衰而再度绽放华彩! 从白先勇作品的创作和变化上,我们已能够分辩出作家从现代向传统的回归轨迹。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种回归,不是单一向度的偏执,而是作家贯彻一生的创作理念——要把中西文学的精髓相结合。想必作家的这种创作理念与其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家庭成长环境里,他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深入而专业的学习,给予他现代主义的充分洗礼。中西方元素的激烈碰撞之下,作家用多年的实践探索出这条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并且将其不断地发扬光大,最终推动了古老艺术重返青春的新勃发,他自己也登上了文学创作的新高峰。
其他文献
明代语音上承中古,下启现代,在汉语语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声母的简化、韵类的分合还是调类的演变都在明代的语音历史沿革中留下了重要印迹,其中许多重要的语音演变是在明
本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散文的现代性作了全方位的剖析与解读,认为伍尔夫散文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女性主义思维在伍尔夫散文中全方位地体现;⑵小说化的笔法突
中国文学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消费主义思潮在一些地方已显端倪,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已是尉然成风。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思潮对文学
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的近百年历程中,就其学说核心的内涵而言,已经历了一个由“个体潜意识”到“群体潜意识”再到“语言结构潜意识”的转变过程。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弗
本文探讨了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叙事风格,以叙事策略为切入点,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作家的文学主张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叙事理论对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的叙事风格进行
本文试图对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的“轻”“重”平衡意识进行描绘和阐释。“轻”“重”平衡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观中,而且在《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也得到了全面
郑女士家住沈阳皇姑区,7年多前患上了牛皮癣,钻心的疼痒,层层的脱屑,令她十分痛苦。不敢去海边玩,不敢穿短衣短裤,甚至不敢和邻居、朋友多说话,本来她和丈夫已经计划要宝宝,可现在只能无限期延后。  后来她听说有一种“绿色净肤疗法”安全有效,在向专家咨询过后,她开始尝试。泡到1个月,搔痒脱屑症状明显减轻,红斑面积开始缩小。两个月过后,红斑已经变淡,患处不再起皮,3个月后,皮肤光滑如初,已经完全看不出一点
本文以初期白话诗为背景,通过对梁宗岱早期诗集《晚祷》的文本分析,对梁宗岱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分别从世俗之爱与天地之爱的情感体验、诗与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