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官方发展援助(ODA),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官方发展援助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资金转移形式出现,是国际格局中南北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新兴国家开始对外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援助,这一形式的南南合作成为国际援助领域的重要力量,开始打破长期由西方所主导的国际援助格局,国际援助体系正在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但是,由于欧盟国家、美国等在国际援助上发展历史悠久、相关理论和实践丰富、综合优势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仍将继续主导国际援助体系。发达国家同新兴国家在援助问题上的竞争、对话、磨合在增多。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援助提供者与国际援助规范的重要制订和推动者、实践者,欧盟的援助政策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研究综述,通过对国际援助发展史的梳理,分析了国际援助的发展脉络及动因,并指出国际援助在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效果不佳的原因。其次,本研究以欧共体/欧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一体化进程中共同援助政策的发展历史与援助制订过程的分析,指出影响欧洲援助政策演变的内外因素。欧盟援助的特点及其内外挑战是本研究的另一问题。最后通过综合比对三个不同来源的援助效果评估材料,本研究指出欧盟援助在非洲取得的成绩及其问题。 首先,本研究依托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国际援助的主要经济指导思想——发展经济学的文献梳理,指出国际援助在非洲效果不佳的原因既取决于援助方的理论及政策是否正确与合适、具体实施是否到位,还取决于受援国多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配合。概而言之,就身为援助提供方的欧洲而言,其援助的指导思想长期存在着缘木求鱼、生搬硬套本国发展经验的问题;其次,欧洲国家出于保护国内部分产业(尤其是农业)的考虑,往往对非洲国家设置了相关的出口壁垒,由此给非洲所带来的贸易损失往往还超过流入的外来援助。而作为援助接受方的非洲也存在着国内治理不善、经济发展计划不当等不利因素,从而导致外来援助在非洲无法发挥最佳的效果。 其次,本研究以利益集团理论和民意测验法等理论方法为线索分析了欧洲的对外援助,并指出:诸多利益集团的推动促使在非洲拥有庞大殖民地的法国充当了欧洲共同体(后为欧盟)援助政策主要推手的角色。法国需要借助包括援助在内的政策工具同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保持紧密的特殊关系;同时法国也需要依靠同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实现援助资金的共同分摊,以降低法国的负担。而那些在非洲没有殖民地的国家之所以愿意对外提供援助,既是由于可通过欧洲合作一起拓展非洲市场,实现利益均沾;还由于其外交政策中人道主义与现实政治的考量。此外,在欧洲共同体(后为欧盟)内部,各成员国间由于各自利益、价值观念不同,构成了各个或分或合的利益群体,从而共同影响和塑造欧洲的共同援助政策。 另外,本研究借助文献分析法凝练了欧洲对非援助和国际形势、国际发展援助潮流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欧洲发展援助的理念及其特点同国际发展潮流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影响——欧洲国家的援助总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欧洲国家较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谈判和对话以积极融入和参与塑造国际发展潮流,并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发展援助的潮流;反之,国际形势与国际发展潮流也对欧洲的发展援助政策施加着一定的影响,例如:19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19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2000年联合国所倡议的千年发展目标等。 总之,本研究通过分析欧盟对外援助的兴起、演变及其成效,揭示了: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的对外援助兴起是受到了欧洲殖民地的非殖民化浪潮以及欧洲自身欧洲一体化的双重因素推动;欧洲对外援助在非洲的效果是取决于援助方与受援方的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欧洲对外援助的演变及其特点是既受到内部利益集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国际形势、国际发展援助潮流的影响。 本研究对中国外交对外援助决策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对外援助的影响已经与日俱增。在进一步优化中国援外的制度设计方面,中国则不妨借鉴欧盟援助的经验教训,这方面的经验包括多边援助及其协调、通过积极的国际介入实现对国际援助规范的主动塑造、援外政策的有效多方参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