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β-catenin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   病理性瘢痕在临床上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类型,是机体对创伤产生的异常组织反应。其临床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或呈持续生长状态,瘢痕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质地坚韧,影响美观,部分患者还会产生疼痛和瘙痒感,甚至造成瘢痕挛缩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可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病理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课题。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但其机制复杂,不能由任何单一因素来完整解释。近年来,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物质的作用,而是将相关物质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我们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TGF-β1对β-环连蛋白(β-catenin)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变化,探讨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   随机选取瘢痕疙瘩患者3例为K组,增生性瘢痕患者3例为H组,同时随机选取其他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3例,作为对照N组。将取下的皮肤标本在超净工作台上剔成真皮组织小块,并转移到培养皿中,使其贴附于底面,再加入培养液,放入37℃、5%CO2温箱培养,每3天左右更换培养液。按2×104/ml的细胞密度将细胞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细胞爬片,分别以不同浓度的TGF-β1处理细胞,将爬片取出;经固定,水化,0.5%Triton X-100孵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用免疫血清阻断非特异性抗原后,加抗β-catenin抗体,37℃下孵育60min,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再滴加ABC复合物,二者均在37℃下孵育30min,各步骤之间均用缓冲液洗3次。DAB显色后加入苏木素复染,树胶封片。阴性对照省略第一抗体,用PBS缓冲液代替。显微镜下观察并随机计数5个高倍镜视野(x200)阳性细胞数.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g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TGF-β1作用前后三种成纤维细胞β-catenin阳性表达改变幅度的比较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一、β-catenin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1.β-catenin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浆内,为棕褐色颗粒样物质,呈弥漫性分布,在细胞核内也有发现。   2.相同TGF-β1处理组的β-catenin在K组与H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大于N组的成纤维细胞(P<0.01),在K组与H组成纤维细胞中相比较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β-catenin在成纤维细胞中的动态表达   β-cateain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随TGF-β1浓度变化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三者β-catenin表达变化幅度为K组<H组<N组,这种差异在K组与H组成纤维细胞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组成纤维细胞与K组及H组成纤维细胞之间明显(P<0.01)。   实验结论:   1、β-catenin的过度表达是病理性瘢痕等纤维化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即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2、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GF-β1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被破坏,导致正反馈环路持续放大也是病理性瘢痕等纤维化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即TGF-β1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3、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存在联合作用:TGF-β1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激发了Wnt信号系统,导致细胞浆内游离β-catenin水平增高,引起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达和分泌,最终导致胶原持续性过度沉积,形成病理性瘢痕。
其他文献
目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继发于脑卒中后的一组多见的精神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主动性差、兴趣丧失和睡眠障碍等。由于PSD患者的心理特点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在共同危险因素作用下,外周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基础
目的:   Ⅰ、Ⅱ水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是治疗乳腺癌的标准术式,但它最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就是手臂的淋巴水肿,据报道其术后手臂淋巴水肿发生率达7%-77%。前哨淋巴结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