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545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循经取穴与传统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的效果,观察两种方法在症状改善上的差异,证明此方法临床治疗本病症的临床思路和学术观点,为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寻求新的疗法和理论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和对照组(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按照中医辨证取穴,均采用坐位,沿双侧颈夹脊穴及俞穴,自上而下冲击治疗,然后外展上臂,并循经沿线自上而下治疗,在酸痛感明显穴位处着重冲击治疗。选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机治疗。选用标准探头R15,每个部位及穴位冲击不超过500次,总次数不超过4000次,频率15Hz,治疗压力为1.5-3.0bar,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每次可根据患者在治疗时的反应,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冲击频率和冲击强度,并嘱患者每次治疗后休息、多饮水,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照组:只用单纯针刺,针刺穴位的选择同治疗组,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酒精消毒后,取华佗牌30号毫针,得气后停止运针。每处行针30s,留针半小时,每天1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W、2W的疗效、上肢疼痛程度评分(VAS)、症状体征(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  1.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田中靖久症状量表分值、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2W时田中靖久症状量表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2W时组间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分值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W、2W时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W、2W时组间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后2W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相当。  结论:发散式冲击波疗法与中医传统针刺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发面,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发散式冲击波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的针刺治疗。同时发散式冲击波疗法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安全无创,无明显副作用,还可以缓解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本次临床研究临床病例少,并且没有做长期随访观察,且属于单中心研究,因此对于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估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证实电针预处理上调Trx系统从而减轻PTSD的神经损伤,改善认知功能,为有效防治PTSD神经损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分子靶点,也为电针治疗PTSD的临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
目的:本课题观察益气养阴方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变化,并通过其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的变化,免疫功能指标、症状以探索出一种经济安全、疗效可靠的提高中晚
目的:本研究意在了解冠心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和中医穴位按压放松等心理疗法的中西医结合干预后的疗效,为冠心病患者今后的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肺汤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对早期矽肺大鼠肺损伤的修复作用,以脏器系数检测、组织病理学评价与量表评价的方法,评价干预效果并对各自优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