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粮食问题的出现,人类对耕地保护的研究从重数量轻质量转为质量与数量并重。耕地的质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也息息相关。多年实践证明,通过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耕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摸清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具体影响、真实客观地反映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水平变化,探索适合贵州省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为耕地分等定级和耕地“占补平衡”提供重要的事实依据,本文直接从耕地质量评价角度切入,分别从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两个方面阐述了基于LESA体系进行耕地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在借鉴美国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的思想上,利用数学方法,运用于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评价中,分别建立整治前和整治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为确保评价的完整性与精准性,以贵州省黄平县、绥阳县、织金县、六枝特区、独山县的5个典型的省级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展开了具体分析:利用数学方法构建了LESA评价模型,详细介绍了评价单元划分、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通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普查、实地调研等资料获取对区域耕地质量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状况,通过ArcGIS等技术手段对区域耕地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9种耕地质量影响因素以及5种立地条件影响因素来进行耕地综合质量模型评价,并以提高区域耕地生产能力为目的,最终确定了本文研究区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为LESA=0.3?LE+0.7?SA。利用LESA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分值进行计算,最终确定各个项目区耕地综合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的LESA分值计算结果可知,整治前后耕地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土地整治后,由于土地平整工程、道路系统工程以及灌排系统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包括水利设施、地形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及交通等在内的影响耕地质量的限制性因素,使耕地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整治前大于80分的优等地的面积为0hm2,整治后直接增加到481.51hm2,占整治后耕地总面积的15.19%,其中绥阳县项目区增加了289.35hm2,六枝特区项目区增加了200.16hm2。整治后中等地分布规律与整治前大致相同,仍有大部分中等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内,但整治后中等地分布更加集中、连片性更好;低于60分的较差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由整治前的38.58%减少到了20%,其中,168.1hm2为新增耕地。整治前部分中等地由于经过深耕深翻、田坎归并、田间灌排设施等工程的实施使得整治区各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的则是区域地形坡度较小;如绥阳县和独山县项目区,其自身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道路网较完善,但大部分中等地甚至低等地能够提升质量等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土层厚度得到显著增加及道路通达度明显提高。通过基于LESA体系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可知,土地整治工程对于提升耕地质量有着显著且较直接的作用,对于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对于部分提升较大分值的耕地则主要表现为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道路通达度及灌排条件等指标的显著改善,由此可见,在对耕地进行整治时,为实现整治效益的最大化,可针对不同耕地侧重釆用不同的工程措施,不仅可以使得耕地质量显著提升,还能够降低整治工程成本。由于土地整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耕地质量,使得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产能也能得到增加。本文根据详细的评价过程和合理的综合质量评价结果,体现了LESA体系在评价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上的可行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