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发病率、发病原因、疾病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炎症性肠病贫血临床特点并进行蔗糖铁治疗疗效评估。进而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住院天数,改善远期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搜集2012年6月-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初次确诊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详细资料。1.危险因素:(1)将研究对象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比较UC组与CD组发生贫血的概率,进一步确定IBD的类型是否与并发贫血有关。(2)将UC和CD各分为重度贫血组,非重度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分别比较两组中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人数,病变范围,疾病活动等,进一步确定IBD并发贫血与上述因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与重度贫血的关系。2.贫血原因:(1)收集首次入院时研究对象的血常规、铁代谢、叶酸、维生素B12,将病例资料不全的研究对象排除,比较分析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组、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组、慢性病合并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d chronic disease,ID+ACD)组和其他组中的人数。(2)进一步分析其他组中患者的贫血原因,明确是否有叶酸,维生素B12,网织红细胞,免疫学指标异常。3.蔗糖铁治疗效果:(1)收集首次入院时符合ID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并且计算其中位值。(2)实验组给予静脉蔗糖铁治疗对照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治疗,一周后治疗一周后再次记录研究对象的HB,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MCV。再次计算其中位值。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并且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IBD患者200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贫血发生率为31.00%;克罗恩病(CD)患者贫血发生率为65.85%,UC患者、CD患者的年龄与贫血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有吸烟史、有饮酒史、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分期均为UC、CD合并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对贫血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也是造成贫血的重要原因。蔗糖铁静滴治疗一周后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的血红蛋白(HB)、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中位数分别升高为98g/L、35mg/dl、28%、84fl,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IBD贫血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蔗糖铁具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