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仍会导致全球患者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发,并且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液体疗法是治疗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的主要方法。但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近年来被证明对患者预后并无改善,过量的液体治疗可能会造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氧合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以及更高的死亡率,而液体治疗不足又无法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最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的概念被提出,人们希望有更加准确的方法指导患者的液体治疗。本试验旨在研究结合临床表现、生理指标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床旁超声动态监测下腔静脉,将采用最适宜下腔静脉宽度概念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个体化液体治疗策略与ICU常规液体治疗策略相比较,评价其是否可改善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入住安徽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休克患者共计8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共44人,即按照常规ICU处理治疗方法进行液体管理。另一组为干预组,共38人,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心脏超声以及肺部超声等,结合上述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在经液体治疗后患者达到液体治疗目标且肺部B线尚未增多(8个定位点)、右心功能尚未恶化的时间区间内,将此时该患者的下腔静脉最大直径定义为“最适宜下腔静脉宽度(Optimal width of inferior vena cava,OWIVC)”,以OWIVC为基准值,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液体管理,测量数据由专人记录并进行统计比较。主要结局为两组第三天、第五天的液体出入量以及累计液体平衡量。次要结局为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液体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的前三天液体入量低于对照组[8445(7386.25,9638.75)vs 10392(8842.75,11912.5),P=0.001],干预组前五天的液体入量低于对照组[13670(12312.5,15147.5)vs 17229.5(15492.5,19038.75),P=0.001],干预组前三天的液体净平衡量低于对照组[1988(-2.5,3303)vs 3772.5(2582.25,5927.5),P=0.001],干预组前五天的液体净平衡量低于对照组[2332(735,5012.25)vs 6063(4472.75,7372.5),P=0.001],干预组的ICU死亡率低于对照组[26.3%(10/38)vs 52.3%(23/44),P=0.017],干预组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1/38)vs 15.9%(7/44),P=0.043],干预组新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3%(2/38)vs 22.7%(10/44),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最适宜下腔静脉宽度概念指导的个体化液体治疗方案,可以减少患者入量,降低发生液体超负荷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