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哮喘全称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哮喘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经济负担超过了结核病和艾滋病的总和”。因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全世界有哮喘病人1.5亿~2亿人,即相当于全俄罗斯的人口总数,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每年死于哮喘病的人达18万之多。其中我国哮喘发病率为1%~5%,约有3000万哮喘病人。ICS+LABA是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线药物,但有相当一部分难治性哮喘病人,对于ICS+LABA的治疗不敏感,对于这类病人,必须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哮喘发病机制研究提示:血清中总IgE水平和特异性IgE水平的增高是哮喘患者的主要特点,是引起哮喘发病的主要环节之一,鉴于IgE在哮喘中的此种中心作用,近年制备的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可减少哮喘恶化的发作次数,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且使用安全、副作用小,哮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新药。本研究将探讨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在哮喘治疗中对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血清中TNF-α浓度、血清总IgE水平、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AQLQ评分的影响。方法: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29例难治性哮喘患者。分组:1)Omalizumab治疗前组:共29人,男13例,女16例,年龄15-65岁。2)Omalizumab治疗后组29例.均为治疗前组患者应用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后。各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中TNF-α浓度、血清总IgE水平、肺功能、AQLQ评分、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为其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Omalizumab治疗后组患者血中EOS占白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96±3.04)%均较治疗前(5.27±3.36)%明显降低(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经过Omalizumab治疗后血清TNF-α浓度(104.823±66.91)pg/ml较治疗前TNF-a浓度(139.65±88.58)pg/ml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较治疗前组血清中总IgE浓度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1,P<0.05),治疗后FVC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较治疗前增加[(85.90±23.38)%VS(79.08±18.64)%,(58.75±22.77)%VS(50.16±17.83)%,(57.87±10.72)%VS(54.35±11.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69、2.948、2.058,P均<0.05)。治疗后AQLQ评分(108.83±21.31)较治疗前(138.94±16.21)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日间及夜间症状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83、3.177,P<0.05).结论: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治疗能够降低哮喘患者体内炎性介质的表达,减少哮喘症状急性发作,从而改善哮喘症状、肺功能,成为临床哮喘治疗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