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B87株全长cDNA的克隆及反向遗传系统的初步建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自IBDV发现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分子结构的改变导致病毒致病力的改变及宿主对疫苗应答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疫苗已不能控制其流行。而常规的从“性状-基因”的研究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不能更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对各种病毒进行研究。因此,可以考虑反其道而为之,即从“基因-性状”,这样,反向遗传操作技术(Reverse genetics manipulation technique)应运而生。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诞生和运用,开启了人们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人工操作以及详细了解病毒基因及其产物功能的大门。本研究克隆了IBDV B87株的全基因组,并对其基因组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了一些针对不同强弱毒力的毒株,而呈规律性变化的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现VP2仅是决定IBDV毒力的因素之一。B节段在系统发育中要比A节段相对保守。结合计算机软件在A、B节段基因组上分别各找到一个沉默突变的位点,通过PCR的方法进行沉默突变,获得了带有遗传标志的A、B基因组全长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A、B基因组5′带有T7转录子基因的体外转录载体和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体内转录真核表达载体。将体外转录载体转录的RNA与体内转录载体分别和脂质体共转染Vero细胞,经多次传代“拯救”出带有遗传标志的IBDV病毒。
其他文献
作者总结自1987~1995年该院收治的由创伤所致78例,84个下肢“浮膝”损伤病人的治疗及愈后情况。目的是经过统计学处理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日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受伤初期全身情况的影响。其中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球每年约有60,0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病毒(RABV)宿主广
进入中考二轮复习阶段,常常开展综合试卷训练,训练之后就要安排讲评,如何对一些有难度的综合题进行讲评往往需要精心设计.本文从一道几何综合题的讲评出发,进一步阐释我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