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后发优势为支撑的模仿创新模式已经根植中国30多年,这种创新模式在推动我国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了相应的弊端,如山寨盛行、核心竞争力缺乏,这都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学者开始强调了自主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了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示出国家希望借原始创新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努力,但是我国现阶段技术进步的瓶颈效应并未消除,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效应同样受到质疑。所以在强调自主创新有两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第一:模仿创新是否仍然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其症结何在?第二:现有的自主创新模式是否能够较大程度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我国自主创新又面临怎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在区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采用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指数,并采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分地区技术进步。通过上述指标的构建与测算,文章构建了PVAR模型,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支持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之间双向因果关系,而模仿创新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较弱。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大于模仿创新,但是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两种模式对技术进步影响的方差贡献都有限;研究认为模仿创新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意义变弱,我国的技术进步需要转型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同时论文采用了对比分析与实证检验方法诊断了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两大问题——自主创新效率与自主创新结构。第一,对比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效率问题,同时采用SFA方法进一步测算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得出结论认为我国自主创新效率较低。第二,采用门槛回归分析了基础研究效应,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从而验证了自主创新结构性问题。同时我国省际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强度越大带来越大的自主创新产出,但是我国基础研究强度的样本大部分低于最优区间,自主创新的结构性问题引致了创新的效率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从提高自主创新效率与优化自主创新结构方面加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