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银行贷款证券化动机变迁 ——基于中美银行业的对照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贷款证券化被认为是引发2007年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后危机时期,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证券化活动以及证券化市场最为活跃的主体——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监管的规则。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美国证券化市场在危机后逐渐复苏。在此背景下,研究后危机时期银行证券化的动机及其相对于危机前的变迁、评估监管对不同类型银行证券化的作用效果,对理解银行证券化行为并针对性地调整监管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国银行业于2005年启动贷款证券化试点,而次贷危机导致中国证券化试点一度停滞。在吸收总结了次贷危机经验教训之后,中国证券化于2012年重启,并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以美国银行业作为参照,考察我国银行证券化动机在后危机时期的变化,有益于促进国内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本文梳理了贷款证券化动机的相关理论假说,据此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对美国银行业贷款证券化动机的变迁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2002年1季度至2017年4季度参与过贷款证券化活动的281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季度数据,建立面板Tobit模型,对次贷危机前、危机后强化监管前以及强化监管后三个不同时间段的贷款证券化动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差异化监管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证券化行为的影响效果。进而,以美国银行业作为参照,对中国银行业贷款证券化动机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初次试点阶段,本文选择2005-2008年至少发行过一单贷款证券化产品的6家商业银行样本;证券化重启阶段,本文则选择2012-2018年发起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16家上市银行样本。通过建立面板Tobit模型,对这两个阶段银行业证券化动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大银行发起证券化的主要动机是改善流动性,中小银行则为降低风险水平;在危机爆发之后和强化监管之前的过渡阶段,大银行进行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动机是管理风险,中小银行则主要是为了进行监管资本套利,释放资本;在一系列强化监管措施推出和实施差异化监管的背景下,大银行对证券化的参与度显著下降,其参与动机转变为监管资本套利以及提高盈利性,而中小银行在证券化市场的表现相对更加活跃,其参与动机主要是风险管理与监管资本套利。在前危机时期的初步试点阶段,中国银行业参与贷款证券化主要以尝试创新为导向,监管当局积极的外部推动是市场创建的主要动力,商业银行主动参与证券化的内生动机不足。在后危机时期的市场重启阶段,随着备案制和注册制取代审批制,行政色彩逐渐淡化,证券化产品发行的市场运作更加灵活,发行效率大为提高,在监管环境适度放松的背景下,国内银行业参与证券化的内生需求被逐步唤起,提高资本充足率成为当前银行业发起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动因,而将证券化作为风险转移工具的动机尚不突出。基于中美银行业贷款证券化动机的变迁及比较分析,本文建议监管部门建立风险导向、激励相容的监管体系,引导银行合理的证券化动机,并坚持审慎原则,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对自身参与证券化的动机应给予适当的定位。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国际金融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产品同质化、同业及跨界竞争加剧等压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期通过金融创新提升市场地位。但金融科技加速了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这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科技与其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探究金融科技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尝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
职场负面八卦普遍存在于员工的职场生活中,即员工在职场中感受到的同事或上级在背后谈论其个人的带有负面评价性的消息,给员工工作相关结果和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作为压力源的一种,职场负面八卦可能导致员工不同程度的工作反刍,即人在工作之外反复思考与工作有关的问题和事件的状态(Querstret&Cropley,2012)。由于员工遭受职场负面八卦的心理状态是不确定的,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效果还需进一步深入探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