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都是能引起禽类肿瘤和免疫抑制的疾病。这类疾病虽然不一定直接导致禽的死亡,但他们能降低鸡体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进而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ALV-J是上世纪80年代末Payne L N等首先从肉用型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禽白血病病毒新的亚群,所致肿瘤多为骨髓样细胞瘤。REV同样作为反转录病毒感染自然宿主后,大多情况下也不会对机体细胞造成损害,但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细胞转化(瘤细胞化)或引起细胞病变。REV和ALV-J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同时流行,并且呈现与其它致瘤性病毒如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等共感染或多重感染的流行特点,并且REV与ALV-J无论人工混合感染还是自然混合感染的病例均出现非典型的病变,其病变程度和死亡率较任何单一病毒的感染要严重的多,且在其感染期间致使鸡体极易受到其它病原的侵袭并常常伴有其它病原的共感染以及多重感染,进而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因此,对REV与ALV-J共感染相关的研究越深入越有利于实践生产中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安徽许多鸡场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先后发生了病因不名的肿瘤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以前的肿瘤性疾病显著提高,而且根据病理检查很难作出确切的鉴别诊断。为了弄清楚这种肿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我们采集了疑似发病皖南黄肉种鸡样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的诊断,结果从发生肿瘤病的病鸡体内同时分离到了ALV-J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 )。为了探讨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与ALV-J的感染状态,对ALV-J分离株的囊膜糖蛋白基因(env)和非编码区3’UTR序列进行分子变异分析。本实验首先取7只300d皖南黄发病鸡分别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培养后的IFA检测。参照GenBank上发表的ALV-J原型毒株HPRS-103、ALV-A原型毒株ALV-RSA、ALV-B毒株和REV毒株HA9901序列,设计合成用于扩增ALV-env/LTR的引物,特异性引物序列进行PCR鉴别诊断。结果表明,7只皖南黄肉种鸡有6只同时感染ALV-J与REV,而ALV-A和ALV-B为阴性。取2个ALV-J分离株WN100401和WN100402进行env基因与非编码区3’UTR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分离株的env全长均为1704 bp, gp85与12株国内外参考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在89.2%~93.7%之间,跟广东株GD051001的同源性最高93.7%,gp37同源性在88.9%~93.4%之间;3’UTR全长均为400bp,3’UTR区段rTM和E元件同发生双缺失;与近十年国内来自白羽肉鸡的ALV-J分离株,所有分离株3’UTR-E元件基因缺失表现为共性,但3’UTR-rTM基因缺失呈现多样性;作为保守序列5’LTR较之前所有国内外毒株有11 bp缺失。本研究发现,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群存在REV与ALV-J的共感染,这已成为该地方品种鸡群肿瘤高发率的重要原因;多区段的基因缺失表明ALV-J在地方品种鸡可能已出现新的变异趋势,但是否与高肿瘤发生率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