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柿(Diospyros kaki)一般分为涩柿和甜柿,我国为以涩柿为主,成熟涩柿果实采后需经人工脱涩处理后才可食用。本文以6种涩柿品种(’镜面柿,、’益都托柿,、’没皮柿’、’磨盘柿’、’临潼挂杆柿,、’耀县五花柿,)为实验材料,通过高浓度CO2处理(AHCA)进行脱涩,利用RNA-seq数据分析,筛选响应AHCA处理的关键转录因子,探索有效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丰富和完善柿果实采后脱涩低氧处理的转录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参与脱涩调控的新型转录因子。以在AHCA处理下快速脱涩的’镜面柿’为材料,开展了 RNA-seq分析。以差异基因表达量(AHCA处理1d的FPKM绝对值)大于50和差异表达倍数(AHCA处理1 d/CK 1d)大于5为筛选标准,筛选获得了 23个脱涩相关转录因子。通过双荧光素酶体系分析,筛选得到的转录因子DkERF29、DkZAT2、DkASR1能够转录激活脱涩关键靶标基因DkPDC2的启动子。且DkERF29是目前发现的对DkPDC2启动子具有最强调控效应的转录因子,达到6.51倍。并进一步通过EMSA体系明确了 DkERF29的结合位点为DkPDC2启动子序列上的GCC-box序列。柿果实圆片瞬时表达发现,相比对照,DkERF29、DkZAT2、DkASR1的瞬时过量表达均可显著降低柿果实圆片中可溶性单宁含量。2.脱涩调控转录因子间协同效应分析。本文筛选得到的DkERF29、DkZAT2、DkASR1和前期报道转录因子DkERF9、DkERF19,均可有效调控DkPDC2启动子,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以上转录因子间的协同效应。双荧光素酶结果分析显示DkERF29能分别与DkERF19和DkZAT2对DkPDC2启动子产生协同增强效应。通过BiiFC体系验证DkERF29与DkERF19和DkZAT2均存在蛋白-蛋白互作关系。3.脱涩相关转录因子在5个涩柿品种中的表达分析。选取5个对AHCA采后脱涩处理存在响应差异的品种,发现DkZAT2的基因表达在这5个品种间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在响应AHCA处理(即在AHCA处理下果实快速脱涩)的品种中,DkZAT2的基因表达明显受处理上调;在不响应AHCA处理(即在AHCA处理下无法快速脱涩)的品种中,DkZAT2的基因表达上调有限。进一步验证以上5个转录因子对氧气的响应能力,在常氧条件下检测0-8天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现DkErf29的表达平均要高于其他转录因子,而dKzat2基因基本无表达。因此推测,DkZAT2是脱涩过程中的低氧信号响应主要转录因子。综上所述,本文推测在柿果实采后脱涩过程中,存在“信号响应”和“调控处理”两类转录因子。在低氧处理条件下,实现“信号响应”的DkZAT2等转录因子能快速响应低氧条件,并向下游传递低氧信号,通过与DkERF29结合,放大转录调控信号,促进DkPDC2基因表达,生成低氧代谢产物乙醛,完成采后脱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