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焦虑的产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nigu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教育焦虑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活动中,由于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自身教育能力的担忧,从而体验到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恐慌等情绪。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成员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父母的教育焦虑不仅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也会对家庭系统中的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的教育焦虑是如何对自身和孩子产生影响的。研究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父母教育焦虑问卷。首先进行预测验,并对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删减题项,形成正式问卷;再利用正式问卷进行正式测验,并对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了包含对孩子健康的焦虑、成就的焦虑以及对自身教育能力的焦虑三个维度的父母教育焦虑问卷。且结果表明修订后的父母教育焦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二,以713名父母为被试,探讨了父母个体特征和环境对父母教育焦虑的影响,具体来说即特质焦虑、婚姻质量、主观家庭经济地位以及主观的教育公平感是否会影响教育焦虑,结果表明特质焦虑和主观的家庭经济地位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教育焦虑;主观的教育公平感对教育焦虑的影响不显著;婚姻质量和教育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控制了其他三个变量之后,婚姻质量对教育焦虑的预测则不再显著。研究三,以520名父母为被试,研究教育焦虑对父母自身的影响,即教育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首先,无论是积极应对方式的父母还是消极应对方式的父母,其教育焦虑均可负向预测睡眠质量;其次,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显著,即在积极应对方式下,教育焦虑对睡眠质量的消极影响较小;在消极应对方式下,教育焦虑对睡眠质量的消极影响较大。研究四,以447名父母和447名中学生作为被试,探讨父母教育焦虑对孩子的影响。结果发现:(1)父母的教育焦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倦怠,即父母的教育焦虑越高,孩子的学业倦怠也越高;(2)父母的教育焦虑会影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即父母的教育焦虑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积极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消极教养方式;(3)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育焦虑和孩子学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父母的教育焦虑还会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孩子学业自我效能感”这条路径影响孩子的学业倦怠。总的来说,父母的教育焦虑不仅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同光体闽派是同光体诗派分支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支,尤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代表的后期闽派诗人,承继了同光体闽派的“不墨守盛唐”的诗学宗旨,并通过频繁的结社雅集活动以及现代期刊、杂志等传播闽派诗学理论。本文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中心,通过对后期同光体闽派的创作交游、诗学诗风、题材内容以及文化贡献的研究,以期对同光体闽派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本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后期同光体闽派诗人的诗歌创作与交游,力图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帕金森病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临床上帕金森病诊断较大的依靠医生的主观经验,会有一定的几率的误判。
在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重要论述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认识到"走群众路线"更加强调"他律",而"三严三实"更加强调"自律"。只有"自律"做好了,"慎独"做到了,"反四风"和"八项规定"
为了提高矿山企业生产效率,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安全运行,针对旋回式破碎机结构庞大,运行机理复杂以及故障关联性较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异质信息融合的旋回式破碎机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对机械故障诊断方法完善和实现矿山的智能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对矿山破碎机基本原理及故障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其故障类型及故障原因,利用多传感技术对矿山破碎机运行原始信号进行获取,利用小波去噪对信号预处理
中国传统家训卷帙浩繁,蕴含丰富的家庭德育思想精华。新时期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可从中汲取的现代启示可以概括为“四个重视”:一是重视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封建皇帝亲自撰训教家;二
为彻底解决锅炉引风机轴承温度高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大型风机轴承分配式环形冷却装置,可以在不停风机的情况下对风机轴承进行冷却,大大减少了停炉次数。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强调生物教学关注学生亲身体验,注重在互动中不断生成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全面培养问题解决、终身学习等多种能力。虽然十几年来在课程理念、教材编制以及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我国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方式以“讲述”为主,辅以零星的“实践”;第二,教学中不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三,教学与生活、实践没有紧密结合;第四,师生互动不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