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子宫内膜腺体或基质细胞,发病率达10%-15%,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存在不少争议。内异症虽属良性病变,却有恶性肿瘤的特性(侵袭和转移)。种植学说认为盆腔内异症的发生是具有某种潜能、对雌激素敏感的子宫内膜细胞经输卵管转移至盆腔、并种植生长,血管生成的过程。建立内异症侵袭性动物模型,研究与细胞种植转移生长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如HGF/c-Met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进一步了解内异症的侵袭性机理,寻找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工以M一1、TNF一a、IL一6、IL一8及肿瘤标志物CA 1 25表达水平的相应动态变化。结果:1.术后第2个月探查,5只种植内膜的称猴中,4只异位内膜种植存活,其中2只形成异位囊肿。术后第4个月,2只已形成内异症的称猴行腹腔镜再次探查,盆腔粘连,异位内膜生长情况与术后第2个月基本相似;4只形成内异症的称猴精神状态,饮食,体重增长情况均较对照称猴差,3只发生肠套叠死亡。2.实验称猴异位病灶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间质细胞和内膜腺体(完整或不完整),毛细血管丰富;异位内膜腺体对雌激素的反应,有的与在位内膜同步,有的则不完全同步;另外,在同一患猴的同一时间,异位内膜组织腺体对雌激素的反应不同。3.透射电镜检查显示称猴在位、异位内膜组织超微结构基本相同,但一般缺乏宫腔在位子宫内膜增生晚期或分泌早期典型超微结构特征,即缺乏糖原的融合、巨大线粒体和核仁小管系统的形成。4.形成内异症的称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CD3、CD4、NK(CD16)比率下降,CD4/CDS比值下降,NK细胞活性下降。工gG、工gM水平略有下降。5.形成内异症的称猴血清CA125水平逐渐升高,ICAM一1、IL一6、TNF、IL一8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1.根据种植学说原理,本课题在国内首次成功地构建了内异症称猴动物模型,其中称猴的个体差异是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2.免疫可能不是内异症的主要起因,但却是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月经逆流后,子宫内膜在盆腹腔作为抗原可引起一些列免疫反应,内膜的性质是免疫反应结局的重要因素。3.本研究利用动物模型证实细胞因子IL一6、IL一8、TNF一a、ICAM一1及肿瘤标志物CA 125与内异症发生发展相关,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军事医学科学院2001级博士学位论文第二部分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的探索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eyte growth factor HGF)及其受体C一Met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选择清洁级Sprague一Dawley和WIStar雌性大鼠共55只,在动情期采用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内异症模型,建模后3周,5周,7周,9周剖腹探察,留取种植内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和检测。称猴模型的建立和标本留取见第一部分。2.选择6份琳猴在位内膜与4份异位内膜组织,50份大鼠在位内膜,建模后3周,5周,7周及9周的大鼠异位内膜各30份,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GF/c--Met的蛋白表达。3.选择腹腔镜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72例,其中I/II期内异症患者28例、Ill/W期内异症患者26例,正常对照妇女24例,留取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采用mRNA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RT一PCR、westblot技术检测HGF/e一Met分子与蛋白阳性表达率。4.选择腹腔镜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72位,其中工期病人19例、H期病人22例、Hl期病人20例、W期病人21例,正常对照妇女54例,留取血清和腹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技术检测HGF浓度。结果:1.形成内异症的称猴在位内膜HGF/c--Met的表达明显强于未形成内异症的称猴在位内膜。2.建模后3周、5周、7周大鼠异位囊肿组织HGF/c--Met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加,至建模后9周表达强度降低。3.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工/H期患者在位、异位内膜和I工I/IV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五组间HGF、c一Met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上升,组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间差异显著(P<0 .01)。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与对照组比较,HGF、c一Met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I/11内异症患者与11工/IV内异症患者比较,HGF/c~Met阳性表达无显著差异。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内膜组织HGF/c一Met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HGF、c一Met 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但异位内膜阳性细胞数及表达强度高于在位内膜。4.RT一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I/11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11工/IV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HGF、C一Met mRNA和蛋白表达量依次上升,组间有显著差异(P<0 .01)。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与对照组在位内膜比较,差异显著(P<0 .05)。工Il/IV期患者与I/11期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 .05)。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比较,HGF/c--Met 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显著差异。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I/11和111/IV内异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