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川亚种钉螺在湖北省湖沼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湖北钉螺不同亚种的栖息地以及结合滇川亚种钉螺对湖沼型日本血吸虫株易感性的差异,通过滇川亚种钉螺迁移至湖沼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观察,以初步探索滇川亚种钉螺在湖沼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为今后探索生态学和血吸虫病生物竞争防治模式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方法:1.对野外实验现场所在的湖北省江陵县白马寺镇黄淡村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实验区血吸虫病疫情情况;2.野外采集四川境内的滇川亚种钉螺通过室内筛选后置于人工气候箱,在无食物的情况下采用室内瓷盘饲养法观察钉螺的生存情况,利用动物生存寿命表法计算钉螺脱离原孳生环境后的期望生存时间;3.在野外实验现场的田间沟渠划定实验区域,将滇川亚种钉螺通过室内筛选后引入实验区现场,采用螺笼放养及观察区设置网框的野外放养方式,采取标记重捕技术和每隔3个月定期查螺的方法对滇川亚种钉螺在湖沼水网地区生存繁殖进行观察,以指名亚种钉螺作为对照。结果:1.实验区钉螺密度自2004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09年以后出现明显反弹,阳性钉螺密度连续4年均小于0.005只/0.11m2,2009年、2010年均未发现阳性钉螺,近4年来该实验区居民通过粪便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以确诊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变化并不大,血吸虫病病情趋于稳定,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持续降低趋势;2.滇川亚种和指名亚种钉螺在室内未添加其他饲料喂养的条件下,脱离原孳生环境1个月后,仍分别有54.5%和61.0%的钉螺存活,推算得出两亚种钉螺的期望生存时间分别为35.84d和41.16d;3.滇川亚种钉螺在同种及混合现场放养状态下,经过3个月、6个月后,存活率可保持在75%以上,至9个月后仍有20%以上的存活率。两个亚种钉螺在3个月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个月=38.641,P<0.05),同一亚种雌螺与不同亚种雄螺放养后雌螺存活率差异显著(x2af=13.255,P<0.05,x2cg=4.882,P<0.05),9个月后各组均可查获数量不等的子代钉螺;4.滇川亚种钉螺丹棱株从2009年10月引入湖沼水网地区经过6个月生存后,至2010年4月预测钉螺种群数有1501.88±134.38只,进入钉螺的繁殖季节后,钉螺通过繁殖形成新老交替,于2010年7月查获的钉螺多数为当年子代钉螺,预测钉螺种群数达到1587.17±429.09只。然而,随着观察时间的延续,2010年10月预测钉螺种群数仅210.34±151.69只。彭山株钉螺经过一个繁殖季节,2010年7月预测钉螺种群数分别为1112.63±292.48只,至2010年10月,预测彭山株钉螺种群数为112.23±107.54只。结论:1.滇川亚种钉螺丹棱株离开原孳生环境后期望寿命时间为35.84d,说明其有足够的存活时间满足进行远距离的被动迁移。2.在封闭式放养情况下,滇川亚种钉螺丹棱株迁移至湖沼水网地区后,与指名亚种钉螺江凌株在不同的放养模式中,9个月后仍20%的生存率,并在繁殖季节各放养模式中均能产生子代,其中滇川亚种雌螺与指名亚种雄螺混养模式中能查获肋壳钉螺,说明该模式下两个亚种钉螺能够杂交产生子代。3.在半封闭式放养情况下,滇川亚种三个不同地理株钉螺迁移至湖沼水网地区后均能够继续生存,亦能在繁殖季节繁殖子代,短期内种群数量呈现出由多到少的趋势,部分子代钉螺能适应新环境发育为成螺。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处于水循环系统和取、用、排水系统监测设备缺乏,监测机制落后和信息化程度低的状态。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严重阻碍了水资源管理向精细化、
随着"生殖健康"[1]这一问题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后,世界各国对生殖健康的研究已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弗兰克-赫兹实验观察到电子与原子碰撞时交换的能量为一定值。该发现首次从实验上证实了波尔氢原子理论中原子定态能级的存在。本文主要是基于经典物理的假设定性地讨论实验
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乙肝疫苗再免疫和加强免疫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