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都柳江流域上游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散居的特点,这里世代居住着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作为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诗篇描写当时人们染布的情景,赞颂染织品的精美。水族、苗族(白领苗)以及瑶族(白裤瑶)在承续中华传统防染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都柳江流域上游的自然资源,结合本民族的生活智慧创造了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防染工艺。习近平同志在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柳江流域上游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散居的特点,这里世代居住着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作为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诗篇描写当时人们染布的情景,赞颂染织品的精美。水族、苗族(白领苗)以及瑶族(白裤瑶)在承续中华传统防染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都柳江流域上游的自然资源,结合本民族的生活智慧创造了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防染工艺。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本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发展体系下,积极推进都柳江流域上游世居民族防染工艺的共同性研究,旨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本文以大量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分别梳理了水族、苗族(白领苗)、瑶族(白裤瑶)防染工艺材料选择、制作工艺流程、装饰纹样以及实际应用的相关情况。运用比较法、归纳演绎法深入分析了三种防染工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性,在物质层面,三种防染工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质地的布料和染色的原料、运用了相仿的图案创作形式、制作了相似的防染工艺产品和采用了相同的流通方式;在精神层面,水族、苗族(白领苗)、瑶族(白裤瑶)在对待人生礼仪的方面有相同的理解,在创造纹样时都以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族群记忆为母题,在图案和色彩搭配方面具有相同的审美喜好。最后以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为基础,从共同性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水族、白领苗、白裤瑶防染工艺出现相同特征的原因,是基于都柳江流域上游相同的生态环境、水路的交通便利、民族之间的联合与通婚、大量的汉族融入等条件下而产生的。因此在都柳江流域上游多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水族、白领苗、白裤瑶防染工艺不仅具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同时还携带了大量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基因,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收并蓄的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特征。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学界关于禁烟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出版了大量专著与论文,但专门涉及到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状况及禁烟研究的著作极少,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研究,不仅可以极大丰富近代禁烟区域史的内容,而且对于现在国家进行禁毒斗争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情况的研究,一方面能评价和总结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视觉再现,视觉修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50-2016年《人民画报》(中文版)800多期封面图片作为研究文本,从视觉修辞理论视野考察不同时期画报封面图片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主要观照了视觉修辞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是基于何种语境、使用了哪些策略,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新时代画报图片生产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展现了
雷思霈是明代宜昌籍的公安派文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文学上与公安三袁相唱和,主张诗歌要抒人性情,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本文主要从雷思霈的诗集着手,探讨雷思霈的生平、交游、诗歌思想与诗歌特征,并分析这四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期能够对雷思霈其人其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进而阐述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雷思霈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雷思霈的研究现状展开。从研究价值上来看,研究雷思
“满堂音”是鹤峰县五里乡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是在漫长的流传中逐步从皮影戏中脱离出来的一项民间说唱,2007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堂音剧团这个民间艺术团体展现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音乡韵,对“满堂音”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剧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方法,通过对鹤峰五里乡满堂音剧团的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民间剧团在当
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有其内外逻辑,“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下,高等教育存在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等问题,制约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理想图景在于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教学内容整体融通。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师生双线教学适应能力,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体系
谣言就如同病毒一般,不知何时会出现,也不确定何时会消亡。随着媒介的发展谣言也在不停的变换自身的寄生形态。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不仅能及时传播最新疫情信息,也能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本文试图回答在新冠疫情时期网络谣言内容特点有哪些?传谣者的动机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会对谣言传播产生影响?进而基于当下疫情发展趋势,对谣言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预判传播因子的预判,并给出对应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阐述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个不断被不同话语“阐释”的历史事件,反“客里空”运动毫无疑问与新闻真实联系紧密。作为最早在行业内部开展自我反思和维护新闻真实的《晋绥日报》,其建构新闻真实话语的建构方式、建构意义等至今依然值得媒体借鉴。本文以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的三个向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不同方法,对《晋绥日报》新闻
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形式,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功能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首先,作为政治工程,红色旅游涵盖着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有利于增进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作为文化工程,红色旅游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无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再次,作为惠民工
健康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健康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民族农村地区M镇的健康传播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地区对健康传播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向300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280份有效问卷,对20名村民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全面了解M镇的健康传播状况与存在的问题